4月11日,东莞市文化馆实验剧场内激荡着文化传承的强音。全市非遗保护战线200余名代表在2025年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交出了2024年"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的硬核成绩单,更亮出了以系统性保护重构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战略蓝图。这场被业界称为"非遗保护方法论革新"的会议,将东莞推向了非遗创新性发展的风暴眼。
镜头回放2024年,东莞以立法创新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在非遗保护领域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随着《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个制造业大市率先构建起地级市非遗保护法治框架。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首个市级非遗数字化管理平台在莞落地,238项非遗项目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当"最岭南"文化市集与粤港澳非遗墟市在鸿福桥碰撞出流量新爆点,东莞用"新中式生活"的精准定位,将非遗保护推向城市IP运营的深水区。
"非遗保护已进入价值重构的关键期。"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殷柱华的发言掷地有声。面对2025年新考卷,东莞祭出五大战略组合拳:构建市镇两级非遗保护网格、实施传承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启动"非遗新青年培育工程"、加速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迭代"非遗进校园"3.0模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专章的设立,标志着东莞开始破解非遗成果转化中的确权难题。
科技与非遗的化学反应正在改写保护范式。东莞非遗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二期工程即将上线AI深度应用模块,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濒危项目预警、传承人匹配和传播效果评估。大岭山麒麟舞的5D全息影像库、千角灯制作工艺的区块链存证系统等12个数字化标杆项目,正在构建非遗保护的"数字孪生"体系。当拼酷金属拼装非遗潮玩年销破亿,微石文化科技用工业设计重构传统技艺的商业逻辑,东莞验证了"非遗+智造"的产业方程式。
文旅融合战略下的非遗经济新版图渐次展开。在"东莞旅游元年"的定位下,32个镇街启动"一镇一品"非遗体验工坊建设,麻涌龙舟竞渡VR体验馆、寮步香市非遗研学路线等特色项目,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更富想象力的是"非遗+工业旅游"的跨界实验,唯美陶瓷非遗馆与智能制造生产线形成的文化工业走廊,开创了传统技艺现代表达的东莞范式。
颁奖典礼上,18位"最美非遗工作者"与33位新晋非遗实践教师的亮相,折射出传承队伍的代际革新。95后大漆技艺传承人王子寿带领团队开发的非遗材料包,通过短视频平台斩获百万年轻粉丝;茶山公仔非遗工坊创造的"非遗合伙人"模式,让传统技艺变身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这些鲜活的创新案例,正在重塑非遗传承的价值链。
站在新起点,东莞非遗保护的深层逻辑已然清晰——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保护底盘,借助科技赋能突破传播边界,依托产业融合激活内生动力。当文化馆体系与市场主体形成创新共振,当法治化保障与数字化治理双轨并行,这座万亿GDP城市正在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非遗保护的"东莞实验",终将在传统与未来的碰撞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注脚。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