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释放重磅信号:我国育儿补贴制度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相关方案正在紧锣密鼓起草中。这一政策动向迅速点燃舆论场,直击当代育龄群体"生不起、养不起"的痛点。
"双职工家庭急需政策托底""期待覆盖所有二胎三胎家庭"等网民呼声在社交平台持续刷屏。据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0月19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我国正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体系,13项硬核举措剑指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社会难题。
政策工具箱包含四大维度突破:生育服务端强化产假制度刚性执行,试点将灵活就业者纳入生育保险;托育服务端力推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建设,明确2025年前实现地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配套支持端祭出教育、住房、就业组合拳,明确多孩家庭购房优惠及弹性工作制;社会文化端则启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宣教专项行动,将婚育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作为改革前沿阵地,广东已先行探路:生育奖励假达80天居全国前列,创新实施"周年计算法"育儿假制度,2023年更联合17部门推出18项生育支持措施,涵盖托育机构税费减免、职场权益保障等创新条款。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因生育休假降低薪酬待遇,违者将面临劳动监察处罚。
莞讯网观点:此番政策组合拳彰显国家提振生育率的决心,但制度设计需警惕"政策悬浮"风险。生育补贴的普惠性与精准性如何平衡?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怎样保障?这些执行层面的"硬骨头"将决定政策最终成效。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终究要落脚到减轻家庭实质负担这个核心命题。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