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东莞市开展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并于2025年1月7日向东莞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反馈。督察组组长雷彪在通报督察报告时指出,东莞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环境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督察组认为,东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局面。
东莞市持续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年产值超1000亿元,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字化转型企业64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0家,均居全省第一。东莞市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近3年累计建成污水管网1.69万公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388万吨/日。建成8个市级美丽河湖,其中华阳湖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茅洲河被评为全国首批18个美丽河湖案例之一。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2个垃圾分类案例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先进典型案例。东莞市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完成林分优化、森林抚育3.7万亩,新增种树166万株,大王山森林公园古树群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茅洲河东宝公园段获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全市96%村(社区)达美丽宜居村标准。
一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够有力,如造纸、建材、纺织等产业资源消耗依赖性强、污染物排放量大。部分镇街受能源政策调整影响大,传统产业发展仍未能完全摆脱“路径依赖”,改造升级缺乏资金人才技术。东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2021—2023年未完成省考核目标任务,主要是臭氧超标。全市大气污染排放源量大面广,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东莞市635条内河涌中,仍有138条水质为劣V类,占比21.7%。入海河流整治不到位,2024年第一季度,茅洲河、太平水道、磨碟河、太阳洲西海等4条入海河流总氮同比均有所上升。部分镇街污水处理能力较弱,管网建设仍有缺口。全市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45%,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不高。
莞讯网观点
东莞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然而,督察组指出的问题也提醒我们,东莞市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气污染防治、河涌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能力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莞讯网认为,东莞市应抓住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契机,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各项整改任务不折不扣完成,为打造高水平城乡一体湾区绿心奠定坚实基础。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