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章的高度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文化思想指引。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实践意义
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踔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也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处理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辩证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锚定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前进的正确航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夯实中国道路的根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夯实了“走自己的路”的文化根基;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拓展人类文明新图景提供了根本途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层面不仅具有深厚的本土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了坚实的精神力量支撑,更具有强烈的世界视野、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方法论层面的具体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和任务,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总揽,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着力把东莞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厚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东莞新作为。
(一)空间生产:通过城市文化空间改造点亮品质文化生活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气质、点亮城市之美的重要抓手。通过文化共享与空间共建将文化全面植入公共场所与共享空间,使之成为市民的交流场所与交互影响的场景资源;通过拓展城市空间视域,展示城市文化内涵,诠释文化记忆,寻求文化认同,为居民构建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完善空间功能布局,加强文化资源的场域整合。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根据园区统筹镇(街)组团发展,谋划在中心城区、松山湖园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建设歌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现代化标志性设施,形成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高标准建设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立足“双万”城市新起点,锚定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以建设一流文化设施为抓手,推进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建设,打造一批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具有湾区特色的高活力、可传承、可辨识的场所环境,推动建设东江文化艺术中心、篮球主题公园、东莞龙舟记忆馆、岭南(莞邑)农耕文化馆等地方特色文化空间,提升国际能见度和辨识度。
高质量推进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进网络化、便利化、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包容性、混合性、灵活性的功能空间,提供高密度、共享化、社交化的服务资源。以滨江濒海公园与文旅示范带为主阵地,涵盖包括体育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以“静谧书香”点缀“绿美东莞”,与山林湖畔对话,与荔荫毗邻,融合咖啡、轻食、阅读、艺术等多种业态,让休闲、文艺、知识触手可及,成为承载市民精神生活和社交活动的第三空间。
(二)文化生产:通过典型IP推动高品质城市文化经济发展
通过发掘城市文化特色、凸显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卓尔不群的城市特质,形成川流不息的文化磁场,焕发城市永续的生命力。通过IP、内容或数据注入城市空间,推动高品质文化资产建设。
以地方文化底蕴塑造城市文化气质。从城市空间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文艺精品创作等方向,深挖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IP特征文化符号,增强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和辐射力。办好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东莞国际马拉松、东莞流行音乐节、东莞草坪音乐会等大型文体活动。积极承办国际性、国家级活动和大型文化展会。创推一批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东莞特色的扛鼎之作。
高品质塑造“人文湾区”精神高地。依托粤港澳地缘相近、文脉相亲以及东莞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挥鸦片战争博物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阵地作用,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办好粤港澳文化之旅等活动,推进大湾区文化交往交流。大力弘扬以粤剧、龙舟、醒狮、武术等为核心内容的岭南文化,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依托“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加强区域非遗文化共建共享。高水平举办或承办粤港澳青少年篮球赛、田径赛等大型国际性赛事活动,探讨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培养和交流合作机制。
高水平建设文化遗产游历走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借助广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机遇,推动将孙中山石龙东征径和虎门炮台海防径作为大湾区遗产游径首发线路。整合东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以“文化回归”“生态回归”为核心理念,推动建设“东莞记忆”历史文化游径、“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红色经典文化遗产游径,推动岭南古村落历史文化游径建设。
(三)产品生产:利用制造业名城产业优势推动城市特色文化经济发展
强化文化空间主题内涵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美好生活的容器和精神文化的磁场,以标榜城市精神、反映居民性格、洋溢美学特质为主线,通过业态主题化、商业遗产活态化、游憩节点情景化、创意活动跨界化等文化经营,将城市空间和内容凝练为产品,形成品牌化、商业模式化的产品和服务,建构东莞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使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实现居民有理想生活、有创想就业的载体与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场域。
瞄准文化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东莞“设计之都”建设,聚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促进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以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对接世界知名行业协会,主办年度主题展会,演绎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融合,擦亮东莞智造品牌。通过设计提升东莞企业的品牌内涵与产品竞争力,高规格高水平举办潮玩设计大赛等,推动潮玩产业壮大升级。主动跨入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智能穿戴等优质赛道,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把握数字化科技创新潮流,推动文化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的产业化改革,提升东莞工业设计服务和应用水平。
推动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是产业融合与结构优化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成为制造业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发挥东莞制造业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锻造优质产品,形成魅力经济。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通过完善文化创新链,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有说服力的文化话语权。借力制造业城市的世界开发格局与海外优势,推动文化科技产品的域外贸易。
(四)关系生产:发挥数字经济社交属性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发挥数字文化经济的社交属性,将空间、文化、产品生产带入多元场景,通过互联网络链接产消群体,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发挥数字经济的文化要素化生产、创意工业化转化、消费沉浸化重塑与文化引领的优势,将城市空间的文化资源、线上平台的流量红利和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融合为一体,推动形成城市运营者与文化产品产消者虚实共生、内容共创、理念共建、价值共享的发展局面。
构建城市人文科技双创教育平台。强化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促进文化内容生产流程的数智化、创作主体专业化、创意转化规模化,实现创意性创作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融合。完善社会培训方案,推广文化创意设计方法与理念,全面铺垫人文科技的创意创新实践,向东莞文创园及创客空间输送双创人才与方案。
刺激需求端,推动文旅消费。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总领,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发挥消费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集常态展演、互动体验、文创生活、展览展示、休闲消费以及“科产城人”融合,刺激城市文化休闲业态发展,激发文旅融合创新活力。高质量创建粤港澳大都会博物馆,积聚湾区文化资本、文化人才和文化受众,盘活湾区文化资源,加速湾区内外资源的流动,扩大湾区文化影响力。培育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等新型文化品牌,带动露营上下游产业链相关行业发展,延伸露营旅游休闲产业链,培育露营经济。
打造顺畅的国内国际合作平台。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为主题,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文创项目为抓手,以专家为支撑,以成员为据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平台内容,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与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满足湾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其成为夯实湾区文化认同的主阵地。
推进“工匠+品牌”新制造业品牌计划。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工匠文化,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以国际制造业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举办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凸显城市的文化魅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