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数量以及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之殇并非毕节一地之痛,据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比10年前增加了240多万,200多万农村儿童独自留守,重庆、四川、安徽、江西等地的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已达到50%。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成长、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这里面都隐藏着极大的风险,急需相应的救济制度来化解。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那就只能让一次次悲剧来敲响警钟了。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人身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频频发生。据有关机构对儿童性侵害案件监测发现,农村已成为儿童性侵害案件的高发地,受害人中以农村留守女童居多。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然而一些父母把孩子完全寄托于学校和祖父母,然而他们只能在孩子吃饱穿暖上给予生活照顾,对孩子安全防护、心理健康、科学教育很乏力和无奈。
二、物质上的匮乏不会逼孩子们走上绝路,精神上、爱的缺失,才是最终的杀手。
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得知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十分关切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对各地加强督促,把工作做实、做细,强调临时救助制度不能流于形式。悲剧不能一再发生。
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我们不愿意只有看到沉重的代价后才能看到事情的转机,才能被社会关注。如果说留守儿童是家庭和父母的责任?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被生活所迫,又有哪个父母愿意长期和自己的孩子分开甚至长期分居;也有一部分声音是说如果养不起这么多孩子,最起码的不能给予他们待在身边的权利,那为什么还要这些孩子来到这个社会承担这些,也许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习差,很早退学,或者是很小就担起家庭的担子,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他们不应该背负着父母应该有的担子,承担其照顾家庭的义务,未成年脆弱的心灵甚至还要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的孩子,他们应该无忧无虑的在学校学习,徜徉在小伙伴游戏的队伍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劲头。然而这些仿佛离他们太远、太远。
未成年的孩子们还在对物质模糊的年龄,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陪伴和父母的关爱,父母不应该生活在孩子抛弃才能有的城市工作中,但也不完全都归结于父母的不在家所为,他们更多的是无奈和奔波,也许他们精神没有到了那么高尚的地步,“我的小孩就应该接受好的教育,好的生活环境”,但并不代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就代表着孩子们就应该接受早早退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其实最根本原因似乎都脱不开对家庭生活的负担。
三、“全托式”寄宿学校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众多问题,建设和管理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当其冲。农村留守学生寄宿学校建设无专项建设经费,主要依靠中央、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项目专项资金,有的学校还贴入了公用经费。二是运转经费不足,农村留守学生寄宿制学校收支失衡,运转经费困难,经费倒贴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应该深思的是,解决“留守儿童”并不能全完依托于“全托式”的寄宿学校,“全托式”学校也有他存在的艰难和弊端,如师资的落后和教学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有时候一个教室要全天候照顾十几个孩子,帮他们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等。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归根结底,这样“全托”式的寄宿制学校只能防止农村留守儿童免遭外部侵害,以及让孩子有伴,部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他们和父母分离,如果不能创造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条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依旧让人担心。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迫切解决,要依靠社会和国家的力量
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亲子活动、心理辅导、安全管护、家教指导、社工支持等公共服务,丰富儿童的课外文化生活,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管护。
“增加学校的生活辅导、心理辅导老师,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向儿童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将生理卫生、性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到农村中小学,提高儿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威胁,同时解决生活上的困境,每年也还有新的脆弱儿童因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他们有的甚至吃不饱饭、无人照顾。
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一直在行动,自“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发布以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已募集到的善款中在贫困地区建“儿童关爱中心”,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我们走访了全国很多地方,最终确定首先在河南启动了“鲁冰花关爱中心”的建设,现已在河南“民权县鲁冰花关爱中心”和“新蔡县鲁冰花关爱”中心,接下来我们会走进西藏、贵州等更多的地方建立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场地学习、交流和上学工具,减少困境儿童的自卑和孤立,定向帮助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引导他们对子女教育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构建,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力量,共同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份努力。
五:留守儿童不应该被定义,他们应该生活的更阳光。
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应该被定义为特殊的称号,他们应该有健全的童年生活,拯救留守儿童,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无谓的怜悯中,应该积极的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影响,他们不应该成为自闭症患者,家长和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引导他们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去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和生活状态。如何让阳光洒满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田?从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出发,如学生的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留守的原因,家长务工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则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教育经验,熟悉的教育技能。直至成为他们无话不谈的真心朋友。
帮助留守儿童从学校做起,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多管齐下,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缺乏安全意识等问题,一是班主任要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几”管护对子,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辅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二是班主任要多与村支两委的领导联系,要求社区积极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三是班主任要在班上成立由优秀学生带动的活动小组,要求每周开展一次有益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父母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习惯。
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威胁,同时解决生活上的困境,每年也还有新的脆弱儿童因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他们有的甚至吃不饱饭、无人照顾。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构建,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力量,共同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份努力,国家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也应该给予父母们把留守儿童留在身边的勇气,他们的父母在哪里孩子们应该在哪里。
五、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声
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里的一员,真心明白自己一个人在家那种心冷的感觉,大冬天放学回到家又冷又饿,想喝口热水都没有,看着别人家的小孩回来就有饭吃有热水喝,自己偷偷在房间里哭泣,没有人会关心我冷不冷饿不饿,在学校受委屈也没人倾诉,感觉自己就是被遗弃的孤儿,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那种感觉依然历历在目,以后我有孩子的话我一定不会离开他们,给他们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不要像我以前一样那样孤单,我一定说到做到!
所以再穷都要自己带小孩,那样的小孩才不会孤独,就像我心里一直带着恨,恨我的家人,恨了10几年。
我是属于90后,同随父母来城市并很侥幸得到了城市户口所以也在这里上学,但我的实属情况比那些留守儿童好不了多少;有时候仔细想想跟父母在一起虽好但并非绝对,倘若有较好的公共服务体系,我想最终受益恐怕不止那些儿童吧。
一个母亲的心声:十年过去,我一直坚持将三个孩子带在身边,一直有工作,生了三个孩子累计共休息了一年!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清楚,夫家的人都劝过我把孩子放回农村去,我一直不理睬,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就这样一直过得吃力不讨好!但我从没后悔过,因为我觉得这样才对得起我自己的人生。当然,最感谢的是娘家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的每一位儿童都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希望所有有孩子的父母都能给予他们关爱,也希望社会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能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茁壮成长,让他们变得强大和有担当,希望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留守儿童这样的事情还要持续多久?难道要等到农村变成城市之后就不再有留守儿童了吗?而农村变成城市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努力!(张丽)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