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英东(中)、莫伯治(左)、佘畯南在一起研究白天鹅宾馆的建设和设计问题

■莫伯治设计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两位岭南建筑大师佘畯南和莫伯治与中青年同行们在一起。自左至右:胡镇中、左肖思、林兆璋、莫伯治、佘畯南、陈开庆、周凝粹、林永祥、曾昭奋、赵伯仁、何镜堂
唐代诗人有一名句:“红豆生南园,春来发几枝” 。时隔1200年,众多优异的建筑作品出现在岭南,它们像红豆一样点缀着南国大地, 建筑大师莫伯治在这中间作了很大的贡献,人们称他和他的作品是“”。对岭南建筑理论的理解探索、融会运用的智慧和灵气更使其终成中国建筑界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峰。
扎根传统
一心科学救国
莫伯治的家乡东莞麻涌镇地处珠江口,是水网交织、田畴平衍、村落星罗的水乡。天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人情关系,潜移默化地给少年莫伯治形成了一种乡土田园审美习惯,一种直觉的原始感性认识。
少年莫伯治最喜欢的去处是堂兄莫伯骥的藏书楼——五十万卷楼。在那里,他可以读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众多典籍,日积月累,莫伯治受到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染。莫伯治十多岁时,父亲去世,在东莞明伦堂的资助下,他前往广州念书。高中毕业时,“科学救国”的口号鼓舞着众多热血青年的心,莫伯治选读理科,进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大学期间,他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特别爱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文章,爱读中国传统建筑经典图书《营造学社汇刊》,传统的文化底子加上他深厚的基础知识,以及善于学习,使他扩大了审美和思考的视野。
从中山大学毕业后,时逢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莫伯治积极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活动中。当时,莫伯治奔走在西南云贵高原、四川等地,参加抢修道路桥梁、修建铁路和机场,这些为其后来转向建筑创作做了工程实践方面的准备。
初展身手
被誉为园林建筑专家
20世纪50年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年近40岁的莫伯治和夏昌世先生到各地开展岭南庭园和民间建筑调研,开始建筑创作。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决定修建北园酒家,除服务一般市民外,还要求可招待华侨和海外贵宾,而且造价必须低于国家指标,由莫伯治主持设计工作。选址定在云泉山馆,原有老房子经历多年风雨侵袭,破败不堪。莫伯治认真考虑了各种方案,最后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深远曲折的综合式内院布局。至于工艺建筑材料,他决定到民间去“采集”。
当时,莫伯治先后十多次到珠三角的农村收集流落在旧建筑材料店的废料,并将其运回广州加工整理。为了使这些旧料能改造为最佳的建筑造型和结构,莫伯治经常到现场与老技工一起商量研究。因此,北园酒家建筑每平方米造价比当时中央规定的指标低。而当我们现在惊叹北园酒家旧“满洲窗”上套色玻璃蚀刻的精美、红木镂花屏风的典雅、楼梯扶手镶边的雅致时,你也许想不到,它们全部是由民间的旧料、废料改造而成的。
北园酒家融合了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风格清新,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1958年, 北园酒家建成。那一年梁思成到广州,林兆璋问他最赏识广州哪幢建筑之设计,梁先生毫不迟疑地答说:“北园酒家。”莫伯治深受鼓舞,在1960年和1962年分别设计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其后,随着白云山庄旅舍、矿泉别墅等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的陆续落成,莫伯治声名鹊起。
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空间通透,体型轻快,色彩淡雅,植物丰盛。莫伯治设计的园林酒家,合理组织岭南园林中的山、水、植物等诸要素,创造性地利用广东旧民居中的建筑构件和工艺品,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庭园空间,这个影响是久远的,与同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学苏”的建筑形成明显的对照,引起建筑学界的注意,人们称这些建筑为“岭南新建筑”。北方同行还在致力于古建筑和庭园调研阶段的时候,莫伯治显然已走在继承和发扬的实践大道上了。
开风气之先,成岭南建筑奠基人
莫伯治在建筑设计上有很高深的造诣,特别是园林景色结合建筑设计,创造出岭南园林建筑设计的独特风格,在国内外建筑界均有一定的影响,在东南亚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1983年,莫伯治受霍英东之托,携手设计广东首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在他们的手下,现代主义高层建筑和岭南庭园美景再一次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座建筑的一个最大特色是高三层、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中庭,里面有一个以“故乡水”点题的多层园林空间,“濯月亭”古色古香,周围悬岩飞瀑,垂萝掩石,清泉鲜活,锦鲤悠然,窗外,用借景,是珠江千里碧波。白天鹅宾馆与珠江的巧妙融合引来了“窗泊珠江万里船”的动人气势,美丽的珠江河畔从此多了一只令万国宾客为之驻足流连的“白天鹅”。白天鹅宾馆成为当时政要与商界名流到穗的必然下榻之所。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莫伯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年逾古稀的莫伯治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等等,这些建筑,莫伯治在他的文章中称之为“新表现主义”的探索和尝试。它们都采用了一些特殊的造型和夸张的构图手法,为的是“强调它们的个性,表现它们的内涵”。工程技术有底,文化没有底。莫伯治不因为曾经取得的成就而墨守成规,而是在深厚的文化修养的支撑下,不断吸收国外新思想、新技术,越到晚年,他的思维越活跃,建筑作品也佳作迭出。
主持设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时,莫伯治已经70多岁了。设计这个建筑,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墓室是一个小山丘,位于广州繁华地带,周围被高楼大厦包围,可以建馆的面积很小,在这狭小地段上既要展示原有墓室又要建馆展览,更要显示其本身价值和独特性,没有任何既定模式可以借鉴。为此,莫伯治大量地研究中外古今同类纪念建筑的特性,特别是从汉代石阙、埃及神庙阙门等造型中吸取养分,大胆使用红砂岩这种地方性建材,阙门浮雕上的纹样、圆雕墓兽和馆徽都是取材于墓中遗物珍品,既突出了历史感,又保持了地方色彩,用现代手法表现其纪念性和传译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成为现代建筑的精品。该项目获1991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1991年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1991年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1991年,我国有37座建筑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其中有广州白云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矿泉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