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加速器隧道内,工程师刘华昌轻抚着银白色圆柱体设备表面的散热鳍片,指尖传来微弱的电流震动感。2025年6月7日,这台代号P-324的速调管在连续48小时峰值功率测试后,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当全息显示屏跳出"峰值功率2.5兆瓦,稳定性99.8%"的绿色数据流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部实验室响起掌声——我国首支自主研发的紧凑型大功率速调管就此诞生,其体积比国际同类产品缩小50%,却能为粒子束流注入相当于500台家用轿车的澎湃动力。
"这相当于给粒子加速器换了超跑引擎。"项目总设计师段兆云教授掀开设备外壳,露出内部蜂巢状的金属超构材料。这种由昆山国力电子科技特制的谐振腔,如同将传统微波炉的磁控管折叠进火柴盒。四年前联合攻关启动时,团队在东莞松山湖的实验基地堆满进口速调管残骸,"拆解时发现欧美产品竟用铅块配重,我们决心从基础材料破局"。如今植入国产速调管的直线加速器,已具备将束流功率提升五倍的能力,为2026年9月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投用扫清关键技术障碍。
在毗邻实验室的装配车间,工人正给新下线的速调管刻印激光编码。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王生指着传送带介绍:"传统设备需三层楼高的冷却系统,现在用分布式液冷模块替代。"这项突破不仅让造价降低40%,更使医疗质子治疗装置等民用转化成为可能。现场验收组成员、中国加速器学会理事长李明启当场拨通视频:"上海光源团队已预约首批产品,我们要把'东莞芯'装进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
随着测试数据录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库,车间电子屏亮起倒计时:距二期工程正式启用还有462天。而在隔壁实验室,新一代太赫兹速调管的设计图已在全息工作台徐徐展开——超构材料掀起的这场微型化革命,正从东莞松山湖辐射向更广阔的科技前沿。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