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东岸的松山湖科技创新走廊,直径达500米的环形加速器正以每秒16转的频次轰击重金属靶核,这台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正在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生态格局。作为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该装置自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提供有效机时超3万小时,其每秒800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强度持续刷新世界纪录,为珠三角制造业的硬核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吴桢舵团队近期在柔性显示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先进非晶合金材料将折叠屏手机铰链寿命提升至百万次量级。这个曾需跨越大洋获取实验数据的科研团队,如今仅需驱车15分钟即可在散裂中子源的靶站谱仪上完成材料微观结构解析。"过去赴美日做中子衍射实验,样品准备误差往往让研究进程陷入停滞,现在实验室与生产线形成闭环迭代,研发周期压缩了70%。"吴桢舵指着实时更新的中子成像数据坦言。这种"楼下做实验、楼上改工艺"的协同模式,已吸引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43家科研机构在此建立联合实验室,构筑起覆盖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立体研发网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磁场效应正在产生链式反应。统计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现已形成"2个国家实验室+10个大科学装置+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创矩阵,158万研发人员依托散裂中子源开展的前沿研究,已催生航空发动机叶片寿命预测系统、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负极材料等12项产业转化成果。在东莞新能源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基于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优化的硅碳复合电极材料,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临界值,这项技术革新预计带动珠三角新能源产业集群年产值增长超200亿元。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加速推进,这个战略级科研平台正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纵深拓展。在刚刚结束的航空发动机专项攻关中,科研团队通过中子残余应力三维成像技术,成功破解了单晶涡轮叶片服役寿命预测难题,将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可靠性验证效率提升8倍。这种"大装置驱动大产业"的创新范式,正在重塑大湾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起不可替代的"硬核底盘"。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