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云谷产业园的跨境服务柜台前,东莞灯具厂老板陈明仅用三小时就拿到了绥芬河公司的营业执照——这份印着中俄双语的证件,标志着东莞企业进军俄罗斯市场的"北大门"正式开启。6月18日,随着莞牡协作产业园正式落户企石镇11万平方米的侨创基地,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南北产业联姻进入实质阶段。
俄罗斯订单的东莞驿站
在基地新建的保税仓里,来自牡丹江的松子与东莞的智能插座正共享货架。"通过绥芬河口岸,松子48小时直达莫斯科,而东莞电子产品走这条线物流成本降三成。"运营总监林伟强指着电子屏上的物流图谱介绍。这个由加拿大侨青打造的园区,独创"东莞注册、牡丹江通关"模式:依托绥芬河农商行的卢布-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东莞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对俄贸易全流程。刚入驻的玩具商赵敏展示着电子回单:"昨天收的莫斯科订单货款,今早直接结汇到东莞账户。"
侨力织就跨境服务网
二楼新挂牌的"马耳他中华总商会联络处"内,东莞陶瓷样品正装入印有地中海风情的展示箱。侨联负责人透露,这是基地引入的第12家国际机构,年内将组织20家莞企赴欧洲参展。更隐秘的纽带在数据机房闪烁——这里实时对接牡丹江综合保税区的报关系统,东莞企业通过"云代办"平台上传资料,便有专职团队在东北口岸跑腿盖章。刚办完手续的机械出口商黄总感慨:"以前跑审批要飞三趟牡丹江,现在喝着莞香茶就搞定。"
南北产业链深度咬合
在基地东侧的联合厂房,牡丹江的木艺师傅正指导东莞工人处理桦木原料。这些来自小兴安岭的木材经东莞设计加工,将变成销往欧洲的智能家居。"我们提供原料和市场,东莞贡献设计和技术。"牡丹江驻点代表张莉指着共享打样车间说。这种深度协作已催生新业态:东莞芯片企业将测试环节设在牡丹江保税区,利用当地低温环境节约散热成本;而牡丹江食品厂则把分装线迁至东莞,用大湾区物流网络辐射东南亚。
随着首列"莞牡号"中欧班列进入筹备,基地顶楼的跨境直播基地正在调试俄语频道。当东莞制造的无人机在屏幕里掠过绥芬河国门,这条由侨青搭建的南北走廊,正将"东莞智造"送入更辽阔的冰雪市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