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讨薪农民工在工地门口拉起横幅的新闻屡见报端,东莞沙田镇用一组硬核数据展现了根治欠薪的"雷霆手腕":2023年累计查处欠薪案件490宗,为425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215.3万元。这个制造业重镇正通过"制度铁笼+数字监管+执法闭环"组合拳,在根治欠薪攻坚战中撕开突破口。
在建筑工地密布的沙田镇,根治欠薪协调小组的突击检查已成常态。检查人员手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细则,逐项核验农民工工资专户资金流水与总包单位拨款凭证的对应关系。某央企承建项目因未按工程进度25%比例拨付人工费,被当场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项目负责人需在48小时内补足缺口的78万元专项资金。这种穿透式监管已覆盖全镇63个在建项目,通过银行流水倒查、工资表与考勤表交叉验证等手段,将拖欠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
面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欠薪顽疾,沙田人社分局祭出"大数据+网格化"监管利器。在电子制造企业聚集的临港片区,执法人员调取企业用电数据、个税申报记录与银行代发工资流水进行三方比对,某塑胶制品厂被发现存在工资发放周期超35天的系统性违规。更值得关注的是"就莞用"欠薪反映平台的深度应用,劳动者扫码提交的76宗投诉中,有12宗通过企业用工系统与社保数据的智能碰撞,在24小时内完成证据固定,真正实现"指尖上的维权"。
劳务派遣领域的"影子用工"成为新的攻坚焦点。劳动监察大队联合市场监督部门开展"清源行动",对37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突击审计,重点核查劳务外包合同与工资支付凭证的真实性。某劳务公司通过虚构用工名额套取财政补贴的违法行为被曝光,其经手的12家用工单位均被纳入重点监控名单。这种穿透式监管倒逼企业建立"工资支付熔断机制",某港资企业甚至将工资发放准时率纳入部门KPI考核体系。
当215万元血汗钱重新装进农民工口袋,沙田镇的治理实践揭示出根治欠薪的深层逻辑:既需要劳动监察部门握紧执法利剑,更依赖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的多维数据赋能。该镇人社分局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探索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信用等级制度,对屡犯不改的企业实施招投标一票否决,用制度创新的重锤彻底砸碎"欠薪链条"。这场关乎社会公平的保卫战,正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打响具有标本意义的攻坚战。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