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背景:从合同签订到质量失控
2019年3月,东莞杨氏夫妇与某装修公司签订别墅大理石工程合同,约定由后者负责石材采购、加工及安装。然而工程甫一启动,双方即因施工细节频繁争执,叠加三年疫情导致的工期延长,项目拖延至2024年3月方告完成。完工后,业主发现外墙大理石存在大面积开裂、脱落现象,而装修公司则以"天然材质特性"为由拒绝担责,双方围绕22万元尾款及36万元修复索赔陷入僵局。
法律交锋:连环诉讼与现场勘查
2024年4月,装修公司率先起诉追讨尾款,杨氏夫妇随即反诉索赔修复损失。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合并审理两案后,主审法官携技术标准文件亲赴别墅现场勘查,确认外墙脱落事实,但指出天然石材因气候老化导致的瑕疵需专业鉴定区分。与此同时,杨氏夫妇另案起诉要求返还11.6万元超额订金借款,形成三案交织的诉讼困局,案件复杂度陡增。
调解破冰:从微信群骂战到当庭和解
主审法官尝试组建三方微信群调解,却因双方积怨过深引发"火药味"对话。杨妻坦言因别墅安全隐患不敢入住,"六年失眠"的控诉折射民生痛点。法官果断转向"背对背调解",援引同类案件判决警示鉴定成本与败诉风险,并引入第三方修复报价打破僵局。经七轮磋商,双方于2025年3月7日达成协议:装修公司支付7万元补偿款,业主自行修复,款项当庭履行完毕。
案件启示:装修合同风险防控样本
本案暴露装修行业三大顽疾:一是合同条款对质量验收标准约定模糊,导致天然瑕疵与施工缺陷责任难辨;二是预付款管理失范,超额订金以"借款"形式流转埋下法律隐患;三是突发事件(如疫情)对工期影响的权责分配机制缺失。法官建议业主签约时细化材质验收条款,增设第三方监理条款,并对不可抗力情形下的损失分担作出明确约定。
司法创新:穿透式审判思维显效
本案中,法院突破"一案一判"传统模式,对关联案件实施"穿透式审查",通过合并审理、交叉质证厘清资金流与施工轨迹。主审法官主动介入调解的行为,体现了"诉源治理"改革导向下司法能动性的提升。数据显示,东莞法院2024年装修纠纷调解率同比上升23%,此类"一揽子解纷"模式正成为化解复杂商事争议的新范式。
这场持续2190天的装修拉锯战,以7万元补偿款画上句点,背后是司法智慧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当法槌落下时,杨妻"终于能睡好觉"的感慨,恰是法治力量最朴素的注脚。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