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大剧院乐池深处,场务主管陈姐的收音器捕捉到幕间私语:"这是三刷《电波》了!"6月29日《永不消逝的电波》终场谢幕时,上海观众赵女士的票夹滑落出泛黄的纸片——2007年《蝶》全球首演的门票与今日剧票并置,两道褶皱恰似东莞"音乐剧之都"的二十年蝶变轨迹。当第十届音乐剧节的霓虹灯牌亮起,保利剧院驻场经理的怀表弹出卡洛斯设计稿微缩图:这座曾直播央视新年音乐会的白色地标,今夜正迎来第400万位观众。
道具库里陈列着改变城市品位的证物。在贴满3000场演出标签的档案架前,灯光师老马擦拭着《芝加哥》的爵士帽道具:"2018年引进时,有老板包场请员工看剧,散场后二十人集体退票。"他指向实时售票系统电子屏——百老汇原版《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预售12场的座位图已飘红,东莞成为首个直签百老汇的地级市的新闻在屏侧滚动。存票箱里藏着更具说服力的物证:深圳观众李先生收藏的48张高铁票与玉兰票根用燕尾夹并收,票面记录着他跨城"刷剧"的五年征程。
排练厅镜墙倒映着历史性时刻。音乐剧《东莞东》的作曲在钢琴上摊开"五个一工程"奖证书,琴谱架夹着2005年央视全球直播的场记单。突然排演中断,导演徐俊举起梁卿发来的传真:"刚收到北京来电,明年《赵氏孤儿》巡演加签三十城!"窗外的"镇'皆'有戏"海报下,剧院联盟调度员正给麻涌剧场配送《海上钢琴师》布景,物流单显示这是本月第9套基层巡演器材。
散场通道变身时光长廊。在网友票选"剧院之巅"的电子屏前,九岁琴童触摸着"7天无理由退票"的触摸屏,他母亲手机里存着2018年退票手续费的对比截图。出口处的咖啡车推出"音乐剧Citywalk"特饮,杯套印着《猫》剧乐谱与莞草编织教程。当末场观众举着巧克力工厂联名潮玩离去,道具间那顶《蝶》剧的残破蝶翼突然颤动——空调气流拂过这具见证产业蜕变的躯体,宛如莞产音乐剧永不落幕的呼吸。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