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的雨幕中,七把印着“东莞助残”的蓝伞在松桃县陡滩村蜿蜒移动。8月13日午后,东莞市华福公益服务中心执行会长严万清深一脚浅一脚踏进木屋,灶台边埋头写作业的残疾学生小杨突然抬头——严会长蹲身将2000元慰问金塞进他手心时,雨水正顺着斗笠边缘滴在登记本上。此行东莞联合铜仁残联组成的慰问组跨越千里,在万山、松桃、沿河三地入户走访20户特殊家庭,现场发放2万元助学金。广东狮子会东莞代表处的账本显示,后续还将有18万元助学金汇至18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账户。
幸福家园的可持续密码
万山区龙生社区的“阳光幸福家园”中心飘着彩线香气。失去右臂的刘姐用左肘压住毛线,五指翻飞钩出花瓣轮廓,身旁展架上标注着“手工发饰:15元/件”。莞铜共建的这座庇护所里,康复器械区与手作工坊仅隔一道玻璃墙。“月均增收800元,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东莞残联工作人员触摸着新添置的液压康复器,向负责人追问器械使用频次数据。铜仁康复医院的“春泥计划”展板前,慰问组驻足良久:脑瘫患儿扶着步行器迈出第一步的照片下,记录着东莞捐赠的悬吊训练系统使用已达217人次。
春泥滋养的康复奇迹
“宝宝看积木!”铜仁康复医院训练室内,治疗师举着红色方积木引导视线。两岁的脑瘫患儿瞳瞳眼球终于聚焦,嘴角牵出微笑——这个微小进步被写进当天的康复日志。东莞慰问组成员翻阅着贴满儿童画的记录册,墙角的音乐治疗仪正播放《小星星》旋律,那是去年东莞慈善拍卖会购置的设备。“春泥计划实施三个月,已有11名患儿实现独走。”院长话音未落,走廊突然爆发出欢呼: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甩开家长搀扶,摇摇晃晃扑进医生怀里。
助学台账里的微光
沿河县团结街道的雨夜里,东莞华福公益的台账被雨水洇湿半边。严万清借着手电光记录:“杨小娟,初三,父亲肢残二级,需英语辅导教材”。这样的需求清单已记满七页,将转化为“一对一”助学方案。当慰问组离开第20户家庭时,铜仁市残联理事长握紧东莞代表的手:“你们翻山越岭送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改变命运的可能。”
返程车上,严万清手机响起转账提示音——首笔18万元助学金已汇出。雨刮器划过车窗,映出武陵群山的轮廓,山坳间点点灯火渐次亮起。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