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东莞谢岗镇大厚村,银瓶山余脉绵延起伏,大厚湖水清澈流淌,环绕着千亩连片的养殖基地。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塘内,一只只中华鳖正缓缓浮出水面晒背,青黑的背甲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自然光泽。“再过20天,这批‘珠水1号’就能上市。”首席质量官黄启成随手捞起一只中华鳖,指着其白里透红的玉底与宽厚饱满的裙边介绍道,“这正是好山好水养出来的品质体现。”近日,“东莞中华鳖”正式入选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继东莞荔枝、洪梅笋壳鱼之后,成为东莞第三个获此认定的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这一成果是东莞农业农村系统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标志着东莞特色水产品实现从“养得好”向“好品牌”的关键跨越。
东莞中华鳖的品质根基,深植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黄启成站在基地高处远眺,银瓶山作为东莞第一峰,持续输送清新空气,周边湿地系统形成天然净化屏障,使大厚湖水源常年洁净。这片总面积达1719亩的养殖区域,其中1500余亩为养殖水面,全部采用原生态循环水系统,水温稳定维持在25℃左右,通过鱼鳖混养、定期消毒等手段,持续优化水质与底质环境。在孵化车间内,黄启成轻轻拨开覆盖的河沙,露出如拇指盖大小的鳖蛋,“动物极必须朝上排列,垫沙10厘米,盖沙先15厘米再减至8厘米,温度控制在33℃,湿度保持在7%至8%,这样才能保证孵化成功率接近90%。”他介绍。从受精卵到稚鳖、成鳖、后备亲鳖、育苗亲鳖,共经历六个阶段的严格筛选,去劣留良、去杂留纯,原产于洞庭湖水系的亲鳖通过交叉繁育避免近交退化,最终形成“青背玉底、裙边肥厚”的典型特征。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水控科副科长、水产养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本旺表示:“经过五代连续选育,又历经七年中试与对比试验,才最终完成品种定型。”在他看来,优质农产品必须以生态为底色,东莞依托自然环境优势与标准化养殖模式,使中华鳖完全契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对地域性与品质优良的核心要求,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典范案例。
科技支撑为品牌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养殖塘边,漂浮的木板上整齐排列着长钉,这一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蕴含科技巧思。“这是定制给料台,钉子用于固定饲料防止漂散,木板浸水1公分,确保鳖类进食时不易滑落,减少应激反应。”黄启成解释。这些经过上千次试验优化的细节,正是保障东莞中华鳖个体均匀、品质稳定的关键。这份精益求精的技术积累,源于长达二十余年的持续探索。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种源收集,2013年完成五代选育,再到2020年“珠水1号”成为广东首个获批的水产(龟鳖)新品种,东莞累计投入数千万元科研经费,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下,系统攻克中华鳖良种选育与高效繁养的技术瓶颈。如今,基地年可产出优质鳖苗500万只、商品鳖1300吨,占据广东省50%的龟鳖种苗市场,先后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荣誉。品牌化运营进一步打通“养”与“销”的链条,依托水产养殖与无人化加工科技创新平台,“绿卡牌”东莞中华鳖实现从种苗繁育到终端美食的全链条升级。李本旺介绍:“年产500万只鳖苗可辐射南方地区超万亩养殖水面,带动两千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品牌农业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其富民价值。
从银瓶山下到东江之滨,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成熟,东莞中华鳖获得全国性品牌认可,走出一条从地方特色向国家名片跃迁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单一品种的突破,更是东莞农业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引领的深刻转型。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东莞中华鳖披上“国字号”外衣,将进一步释放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推动更多莞产优质农产品走出岭南、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产业动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