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常平云谷产业园二期工程迎来关键节点——首栋智能厂房完成主体封顶。这座总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24万方的产业航母,正以"双首层工改工"的颠覆性突破,在东莞东部工业带撕开产业升级的豁口。项目以每平方米土地承载2700元产值的集约化开发模式,重新定义了珠三角工业用地效能的天花板。
在空间规划层面,项目团队以"垂直工厂"理念打造8.0产业空间:地面层配置20吨级重型设备作业区,空中连廊构建智能物流传输系统,地下空间则开辟出可容纳1200辆货车的立体交通枢纽。这种"三维产业生态"不仅破解了传统工业园区货运效率低下的顽疾,更通过大数据中台实现能耗监测、设备联动、生产调度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招商图谱显示,已有23家掌握精密连接器核心技术的企业签署入驻协议,其产品矩阵涵盖新能源汽车快充模块、工业机器人柔性关节等高端制造领域。
与二期隔街相望的首期项目,正以96%的入驻率演绎着"产业磁极"效应。数据显示,该区域已形成电子连接器产业全国15%的产能供给,其中新能源电池Pack组装线年处理量突破40GWh。值得关注的是,园区首创的"研发飞地"模式,成功吸引7家深圳科技企业将中试基地落户于此,实现"湾区研发+东莞制造"的产业协同新范式。
据项目运营方测算,二期达产后将形成每月400台套智能装备的交付能力,其中高速贴片机和视觉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有望突破75%。这个数字背后,是东莞传统模具产业向工业母机领域跃升的战略支点。常平镇经发局负责人透露,园区已预留50亩产业用地,计划引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项目,剑指千亿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终极拼图。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