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再落关键一棋。3月17日,莞港两地政商界逾百名精英聚首香港,以"莞港携手共建湾区"为主题展开深度战略对话,围绕"香港研发+东莞转化"的垂直分工模式,擘画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八大未来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路径。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以超百亿级项目矩阵彰显投资决心。其副总裁刘国兵现场披露三大标杆项目进展:清溪镇创智新城已构建起智能装备产业生态圈,常平镇木榆城改项目实现"安置+产业"双轨并行,樟木头镇智能制造产业园更与香港科技园形成技术共享机制。"东莞的审批效率较湾区均值提速40%,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92%,这种既见速度又具温度的投资环境,正是我们加码布局的核心动因。"刘国兵强调,集团将发挥港澳最大总承建商的资源优势,搭建莞港基建标准互认体系。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提出"双链赋能"战略:依托香港5所全球百强高校的研发链,嫁接东莞3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制造链,在低空经济、新材料领域共建跨境中试基地。数据显示,近三年两地联合申报专利数年均增长67%,技术交易额突破80亿港元。
生物医药领域正形成"港脑莞体"的协同范式。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指出,东莞已汇聚300余家医疗器械企业,覆盖从分子诊断到高端影像的全产业链条,而香港科学园12个生物科技独角兽的产业化需求,将与松山湖生物基地形成精准对接。"我们正在建立临床试验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力争将新药上市周期压缩30%。"
作为见证东莞GDP突破万亿的港商代表,连汉森会长用数据印证投资价值:东莞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21%,跨境电商交易额连续五年保持35%增长,港资企业贡献全市46%的规上工业产值。"这里既有接住‘哪吒汽车’单日亿元订单的制造韧性,更有面向RCEP市场的通关便利度,是港企布局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此次峰会签订17项产业合作协议,涉及跨境金融、科创飞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值得关注的是,莞港双方宣布共建"离岸研发税收共享机制",允许香港科研机构在莞转化成果时享受双向税收抵免,此举或将重构大湾区技术转移的商业逻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