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新政实施近三个月,已有5000参保人受惠,报销额达5000万
2013年10月1日,由《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东莞市补充医疗保险办法》、《东莞市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三大办法构成的东莞市新医保制度正式实施。
新的医保体系由“基本险”、“补充险”、“大病险”构成,打破了原“金卡”和“银卡”之分。这也意味着,东莞已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全民公平医保的梦想。
而且,10月1日起,原“金卡”参保人也可以像原“银卡”参保人一般,到社区门诊就医,享受7折医保报销了。

新政实施以来,东莞已有300~400家企业参加补充险,涉及到的参保人有几千人。记者 王欢 摄
讯 “到社区门诊看感冒,报销后,才花了10多块。”刘女士是东莞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近日,气温骤降,她有些发烧,便就近选择到家附近的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这是刘女士第一次到社区门诊看病,以往,有个小毛病,她总往医院跑。
就医习惯的改变跟医保新政密不可分。
今年10月1日,东莞医保新政正式实施,一个由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的新医保体系诞生,备受争议的“金卡”和“银卡”不公平待遇也被打破。
医保新政实施,社区门诊量增加
新政规定,原“金卡”模式基本险部分统一调整为“银卡”模式(即“基本险”),高于“银卡”的部分,列入补充险,由住院补充险和门诊补充险组成。
而且,10月1日起,原“金卡”参保人也可以像原“银卡”参保人一般,到社区门诊就医,享受7折医保报销了。
刘女士说,以前,自己是“金卡”参保人,去了社区门诊看病也不报销,所以到社区的意愿并不强烈。
这段时间,刘女士也关注过医保新政的内容,“原金卡参保人到社区门诊就医,可享受定点报销,首次选择就医的社区门诊就是当年定点报销的地方。”
新政实施后,和刘女士一样,转向社区门诊就医的参保人增加了不少。“以前,东城一个月社区门诊量是4.2万人次,近两个月,每月门诊量已增至5万人次了,社区门诊量排名从全市第15名上升到了第10名。”东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关负责人说,这部分增加的门诊量有很大部分是原“金卡”参保人。
从全市统计来看,目前,东莞参保人共有637万,其中,有近30万人拥有医保个人账户(即原“金卡”)。医保新政实施近3个月,大概有2万多原“金卡”参保人享受到了社保门诊报销。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科科长袁鹰说,这部分人就是新政推行后转向社区门诊的,“现在社区门诊每个月就诊量已近160万人次,分流了一部分大医院的患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此外,新政也减轻了一部分参保人的就医费用。根据统计,目前,全市社区门诊人均诊疗费是54元,报销后,自费部分在10多元,明显低于大医院平均水平。
三四百家莞企参加补充险
新医保政策对于原“银卡”参保人来说,也多了一种福利。在“基本险”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更高医疗保障需求,用人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自愿选择为员工参加“补充险”。“以前金卡参保人可以在社保定点药店用医保个人账户买药,这点其实挺好的。”10月1日以后,在高盛科技园工作的王女士对于“补充险”有了新的期待,“单位有了购买补充险的权利,以后或许员工可能会享受到这种福利。”
根据东莞市社保局的统计,新政实施以来,东莞已有300~400家企业参加补充险,涉及到的参保人有几千人。
“这说明还是有企业存在更高的需求。”市社保局副局长张亚林说,补充险分为门诊补充险和住院补充险两大块,门诊补充险以个人账户形式建立,不需要到社区转诊,就能直接到大医院使用账户里的钱,而住院补充保险则在原有的20万元保障上提高报销标准,能满足市民更多的需求。
在补充险方面,市社保局认为,今后还将随着参保单位对政策的理解和参保人对政策的实际需求有所改变,但这一政策总体上是以自愿购买为原则。
无论是原“金卡”参保人,还是“银卡”参保人,此次医保制度改革,他们都获得了一项重礼馈赠,那就是重大疾病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