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站10年帮了87000人次,月平均送50名未成年人回家

昨日晚,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一名流浪汉送上军被和泡面。记者 王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昨天是东莞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最低气温低至7℃。市气象局挂起了寒冷黄色预警信号。昨晚7时半,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市志愿者拓展服务总队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上街搜寻劝导流浪乞讨人员或露宿者到救助站庇护。
昨晚,救助队伍共发放了军大衣20件、棉被20件,桶装方便面8箱,暖水瓶4个,冬装毛衣30件。救助队伍在大城区范围内分为4组进行拉网式救助。
露宿者:“离家10年 不知孩子多高了”
昨晚8时,东正路东莞银行屋檐下,一位露宿者披着一张薄薄毯子蒙头大睡。市救助站和志愿者走上前。给他送上一床军被,一件军大衣和一件毛衣。志愿者王庆余给他泡上热腾腾的方便面。
这位露宿者姓罗,40多岁,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脸很瘦削,眼眶发黑。
“想不想回老家?”本报记者问。
“家?”听到这个词,罗大叔叹了口气。眼神有些恍然。他告诉记者,离家已十年有余。当记者问想不想子女时,他的眼角淌下泪,说:“我走时,孩子才上二三年级,现在都不知道有多高了。”
罗大叔告诉记者,10年前他一个人来广东打工,在深圳被一个包工头骗来东莞,后被拖欠8年工钱。“我想打官司。”罗大叔执拗觉得,没要回工钱,没脸回老家。
甚至,他不愿意透露自己是哪里人,觉得“没面子”。
志愿者王庆余告诉记者,罗大叔在东正路露宿已有2年。他和救助站劝导其接受救助近20多次,每次都遭到拒绝。甚至,救助站发放的衣被、饼干他也放在一边不用。
为什么不接受救助?罗大叔是这么说的:“我是一个打工的。”在罗大叔心中,自己并非乞丐,不能无故接受别人馈赠。也许,他想为自己保持最后一丝“尊严”。
救助站:有热饭、热水、军被御寒夜
昨日下午4时30分,市救助站准时开饭。60多名受助人员排着队伍领饭菜。
“每餐基本有素菜有荤菜。菜是定量,白米饭是任吃。针对长期在救助站居住的未成年人孩子,还会定期煲汤,补充营养。”市救助管理站梁股长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了解到,市救助管理站共有16个宿舍,每个宿舍12张床位。分为儿保中心、男人区和女人区三个区域。每位入住救助站的受助人员,可以领到一次性牙膏、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品。像如此寒冷的冬夜,市救助站会给每位受助者发放军被和毛衣御寒。如果想洗澡,救助站也有太阳能热水器供应。
事实上,市救助站每天的人员数量都是变化的。“通常上午送走一批人返乡,下午和晚上又有一批人入住。”市救助管理站梁股长告诉记者,每日来站求助的约有30人。这两天天气寒冷,数量比平日略多。昨日住在站里的有六十多人。这些人中,18岁至45岁居多,这些人多是来东莞寻亲戚没找到或找工作没找到,身无分文,就去公安部门求助,由公安部门转送过来救助站。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被拐卖或走失的青少年儿童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转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据了解,平均每个月约有50名未成年人通过市救助管理站联系到亲人,被送回了家。
从收容到救助,东莞市救助管理站已成立10年。据统计,10年间,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各种渠道救助的受助人员有87000多人。
救助站地址:东城松山湖大道同沙路段南侧
电话:22678923
流浪人员可自行前往救助站寻求救助。
(记者 蔡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