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满水调解工作室让矛盾不出村、让问题不上交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06-23 14:06:27
  莫满水调解工作室让矛盾不出村、让问题不上交
 
  47岁的莫满水已经当了13年“和事佬”。与此前12年不同的是,一年前的6月,桥头镇石水口村成立了东莞首个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莫满水调解工作室。
 
  紧跟着,村里更多大事小事接踵而至,大到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小到邻里纠纷、家庭婚姻口角。一年前“让矛盾不出村、让问题不上交”的初心,转化为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具体的实践,就是每个工作日接一起案子。
 
  全年计算下来,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共受理了259宗案子,成功调解255宗,成功率达98.46%,涉金额高达1797万元,共收到当事人送来的13面锦旗。这串看似与村级调解工作室级别不相符的数字背后,代表着村里村民和企业及其员工对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公正办案”的信任,更是对村级调解工作室这一模式的深度认可。
 
  在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之际,记者解码这一人民调解模式的生动实践,探索基层治理中法、理、情之间的调解艺术,梳理这一新时代莞版“枫桥经验”启示,为东莞筑起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的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一种借鉴。
 
  “想不到在村里就把问题解决了,想不到处理问题这么高效。”深圳企业家蓝先生以两个“想不到”点评工作室。
 
  从“调解有方,运筹帷幄”,到“办事在情在理,热心为公为民”,再到“金牌调解化纠纷,为民解忧保促和谐”……走进面积不大的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墙上挂着一面面村民和企业送来锦旗,诉说着工作室一年来的调解故事。
 
  “专职调解员增加了,调解效率提高了,村民和村里企业遇到矛盾纠纷,更动上门来调解。”成立莫满水调解工作室之前,莫满水已在石水口村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3年。他一语点出了成立工作室前后的差别,“就地能化解纠纷,矛盾不出村、不上交,一年来成效比我预想的要好。”
 
  “想不到,在村里就把问题解决了;想不到,处理问题这么高效。”来自深圳的企业家蓝先生以两个“想不到”,道出了自己经历的一起案子。
 
  去年中秋节前两天,蓝先生和几十家供应商一起,到位于石水口村一家企业讨要货款。原来,这家企业因侵权事宜导致高层在外地被扣留调查。
 
  接到镇里相关部门消息,刚刚调解处理完该企业200多名工人工资问题的莫满水再次带着团队赶来,一面安抚情绪激动的供应商,听取他们的诉求,一面和企业主家属沟通,设身处地分析利弊,说服家属先支付货款。
 
  短短两天后,就在中秋节当天,蓝先生和供应商们没打官司、没费周折,就拿到了此前诉求的货款。中秋节后,他们为工作室送来一面写有“调解有方,运筹帷幄”的锦旗,表达感谢。
 
  “太给力了,工伤死亡赔偿问题,在村里就协调解决了。”来自湖南的律师覃燕直言,没想到一个村级工作室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希望把这一基层人民调解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当地。
 
  去年7月,覃燕因为代理一个工伤死亡赔偿案走进了莫满水工作室,让她想不到的是,从死者谭某的20多位亲属堵在企业门口讨说法,到莫满水团队数次斡旋调解拿出解决方案,不到10天,这起连她都觉得错综复杂的案子,这么快达成了多方满意的赔偿方案。
 
  “遇到群众有矛盾纠纷,绝不能等。”这是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成员的共识。当事人只要有调解需求,不分白天晚上、上班还是假期,不论时间、地点,莫满水和他的团队总是随叫随到,“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好,矛盾越激化,问题越复杂,就越难化解,甚至小事变大,只有及时恰当处理,才能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莫满水调解工作室还和村“智网工程”网格员建立起矛盾纠纷联动排查研判机制,主动发现矛盾纠纷,并第一时间化解。去年,村里一家企业两位女工发生口角纠纷,开始动手打架时被巡查的网格员发现,调解员温泽旋和和莫金明第一时间介入,用了不到1个小时成功调解,
 
  从错综复杂的劳资纠纷,到家门口的邻里纠纷、口角纠纷,一年来,莫满水调解工作室不分案子大小,只要村民有求其必有所应,基本实现了矛盾在村里化解,纠纷在家门口解决。
 
  发动和依靠身边人,就地解决矛盾纠纷,形成“民事民办、民事民治”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开始闹得不可开交的矛盾双方,最后握手言和还双双送上锦旗,是常见的一幕。石水口村民陈先生和莫先生,便是其中一对最终握手言和的“冤家”。
 
  今年3月,陈先生和莫先生因修建房屋问题争执僵持,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副主任莫志全连续几日到双方家里,说情说理,两人最终达成和解,“都是邻居、乡亲,熟悉,有感情基础,多说说情理,大家就想通了。”
 
  一句“都是邻居、乡亲”,道出了“枫桥经验”的核心所在——发动和依靠身边人,就地解决矛盾纠纷,实现不出村、不上交,形成“民事民办、民事民治”基层治理新格局。
 
  当前,莫满水调解工作室10人中,其中4名专职调解员,兼职调解员3人,都是石水口村本地村民,对村里风土人情、各种来龙去脉关系清楚,调解纠纷矛盾更接地气、更有优势。其中,莫满水、莫志全、莫金明作为专职调解员,在村里当了多年的“和事佬”,不仅有扎实的调解功底,还有较高的社会威望、亲和的个人魅力以及群众信赖等优势。
 
  “我们也是村里的一员,无论什么纠纷,只要秉持一颗公心,多到村民家坐坐,解决合理诉求,为村里乡亲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信任。”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莫金明分享了调解之道。
 
  采访中,多个调解员跟记者讲到“也是村里的一员”“多到村民家串门坐坐”,这些简单朴实的想法和观念,让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在石水口村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了“身边人管身边事””村里人管村里事”的“枫桥经验”,真正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参与者、评判者,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基层矛盾纠纷纷繁复杂,只有讲究情理法调和艺术,才能给当事各方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促成和解。
 
  石水口村是桥头第一大村,常住人口5000多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企业160多家,人口和经济总量位居全镇前列,村里除了劳资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家庭纠纷也很多。
 
  “村里邻里纠纷最多,有些纠纷不涉及法律,比劳资纠纷更难调解。”在莫满水看来,村里邻里纠纷、口角纠纷多,大家容易因为一件鸡毛蒜皮小事,为争一口气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报警、上访等,有时候单讲法讲理,解决不了问题,还要讲情。
 
  莫满水介绍,工作室一年来受理了259宗案子,成功调解255宗,调解不成功的,多是邻里纠纷。一件未调解成功的案件让莫满水至今仍觉遗憾——一对邻居因门前过道问题闹矛盾,莫满水跑了无数次,仍无法说服一方让步,最后只能由市镇相关部门解决。
 
  在莫满水调解工作室,这样遗憾的“未解题”只是偶然概率。
 
  “邻里纠纷大多因为口角问题、土地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般都能协调解决。”莫金明经常调解邻里纠纷,“一对兄弟为了祖屋土地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打起来,主动去了他们家3趟,说乡里情、兄弟情,站在第三方角度讲道理,兄弟最终和解。”
 
  基层实践中,法、理、情如何平衡调和,给当事各方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并促成和解,是人民调解重要努力方向。
 
  “很满意。”6月15日,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内,企业员工陈先生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下名字,他将从企业拿到5.6万元赔偿。此前,他在工作中伤了手,因赔偿问题差点和企业闹上“公堂”。同时对莫满水调解工作室表示“很满意”的,还有企业代表胡先生。
 
  两句“很满意”的背后,是对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法、理、情调和艺术的肯定。
 
  “我被他们感动了,为了我一遍一遍跑来跑去,说得在情在理。”原来,陈先生入职半月便在工作中手受伤,要求企业赔偿10万元,但企业只愿意赔偿3.5万元,双方不肯让步,打算“对簿公堂”,莫满水带着团队成员一次次约见陈先生听诉求,一遍遍跑企业讲法讲理讲情,跟陈先生讲工伤规定,讲以往类似案例判定赔偿,聊未来生活、工作,回顾陈先生受伤后工厂给予的关怀等。经过一周努力,6月15日,双方以5.6万元赔偿达成和解协议。
 
  关于调解是否和“依法治理”相矛盾的问题,莫满水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因为调解是在依法的前提下进行。很多基层矛盾纠纷,走法律途径解决,程序复杂、时间长,期间还容易引发其他矛盾,如果能充分调和情理法,就地达成各方都满意的调解方案,既能化解社会矛盾,又能为当事人解决难题,节约诉讼成本,避免对簿公堂、闹事上访等事件,为政府节约行政和司法资源。
 
  在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成立一周年的“成绩单”上,还有一组亮眼的数据——在诉调对接工作方面,共受理351宗,已结案344宗,调解成功279宗(司法确认35宗,撤诉244宗)。这意味着,这几百宗案件的当事人,在莫满水工作室的调解下,直接在诉前达成和解协议,不打官司就解决了纠纷,实避免了对薄公堂的冗长诉讼程序。这是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探索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方联动机制,将更多纠纷化解在基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正深耕基层优势,充分发挥着人民调解的解纷和基层治理功能。
 
  工作室面临着如何调动调解员积极性,如何提升调解员专业性等问题。
 
如今,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模式正走出桥头,为全市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先进工作模式,多个镇街陆续前来“取经”并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如“红姐调解工作室”在凤岗雁田村揭牌成立。
 
“莫满水调解工作室发挥了解纷中心、培训基地、治理样板的作用。”在桥头司法分局局长周冰玲看来,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有效化解了石水口村乃至桥头镇基层矛盾,以调解室作为培训基地,承担起全镇调解员交流培训工作,带动其他村(社区)建立调解机构、机制,计划接下来在全镇多个村(社区)推广石水口村的人民调解模式。
 
  基层个人调解工作室进一步发展,仍需要直面一些问题。
 
  莫满水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发现,工作室面临着如何调动调解员积极性,如何提升调解员专业性等问题。
 
  莫满水认为,调解工作随时随地待命,被误会甚至遭遇谩骂是家常便饭,需要热心和奉献精神,也需要在待遇和精神鼓励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同时,随着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调解工作更离不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基层工作经验,还要具备法律知识和素养,应该给予更多培训学习机会,留住并培养更多优秀调解人才。
 
  对此,桥头司法分局相关负责人也有着同样的观点:“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村(社区),如果每个村有一两个‘莫满水’式的调解员,能更好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目前,桥头对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实行“以案定补”和“诉调对接办案补贴”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同时把莫满水调解工作室作为全镇调解孵化基地,利用现有资源以及调解经验的优势,以调解室作为培训基地,组织法院法官、全镇驻村律师、调解能手等师资对全镇17个村的调解员进行交流培训。
 
  在提升专业性方面,莫满水调解工作室正探索“专职+专业”的调解模式,目前10名成员中不仅有专职调解员,还有驻村律师、人大代表、网格管理员等,突破传统调解模式,形成“专职+专业”调解模式,整合了民间社会资源、村妇联、治安队员、网格管理员和村法律顾问等资源,强化调解队伍保障。
 
  莫满水调解工作室一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首个村级个人调解工作室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管理新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接下来,这个工作室将继续探路,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莞版“枫桥经验”。(来源:i东莞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