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变老龄化负担为长寿化红利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01-23 12:14:58
  智能化:变老龄化负担为长寿化红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智慧社会建设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智能化是“智慧社会”到来的重要特征。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竞争正迅速集中于“脑力”的竞争,从“互联网+各个领域”向“人工智能+各个领域”快速迭代进化。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互联网三者将紧密联合在一起,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新时代。智能化时代人类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内容和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而显著的变化是机器将代替人的主要体力和部分智力,来从事一些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知识的生产、服务和交换活动,包括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等。而人类将主要从事无形的知识、信息、数据等生产、服务和交换等活动,包括:创新、学习以及指挥和操作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的工作等,但这些智力密集型的工作除了需要劳动者身心健康作基本保证外,主要需要其拥有的通过人力资本所形成的存量“智力”来支持和保障,相反,劳动者体力在智能时代的工作中的作用将大大下降。
 
  首先,长寿是人类自起源以来永恒的梦想。正是这一持久而强烈的追求,推动着生命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进而使人类的寿命在加速延长。根据有关统计和估算:古代人类寿命极低,1700年人类平均寿命仅35岁,1800年增加到37岁,到1950年增加到46岁,1985年全世界平均人口寿命为62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2.6岁,并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77.1岁。人口加速长寿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不可阻挡的重要趋势。
 
  其次,年长人口的智力优势与智能化时代的要求相匹配。按照人的生命规律,人的机体在经历发育和成熟之后,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力减弱。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后天的人力资本投入的积累,人的经验、技能等“智力”却在累积增长。因此,与年轻人口相比,年长人口体力优势在下降但智力优势在提升,这与智能化时代所需求的体力和智力组合相匹配。
 
  再次,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根据现实的经验观察:年长人口失能大多是在生命尽头的最后或者身体不健康状态下。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在寿命延长的同时身心素质也大大改善,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在生命结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尤其是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超过“劳动年龄”人口,其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能力和优势更强。
 
  最后,超过目前规定的劳动年龄停止工作导致人力资本大量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公私部门对人力资本投入越来越巨大,但是如果大量人口过早结束工作,不仅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而且沉淀在其身上正待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本将被闲置和报废。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问题。目前有关中国的人口尤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讨论很多,且观点大都十分悲观,这根源于目前仍然沿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概念界定和政策思维。按照这些关于老年人口、工作年龄人口的定义和标准,以及相关的退休、养老制度等思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人口大国,确实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老龄化加速进程。应对“未富先老”,赡养巨大规模的老龄人口,确实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传统的概念定义和政策思维,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已经有些过时了。
 
  从理论上说,均衡首先是需求和供给的均衡,这是人类社会持续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一方面,人口个体的生命周期内,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能够提供相应数量和结构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供给,人口客观上存在供需结构和总量均衡的条件。
 
  但基于生命规律,人口个体在生命的前期和后期没有劳动能力,要使人类生存并世代延续,需要建立代际间人口互助和接续供养制度,以实现人口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均衡。在自给自足、固定分散的传统农业社会,这个均衡主要采取家庭代际供养制度来保证。在分工合作、流动聚集的现代工业社会,社会代际供养制度能够更好地保证均衡。但是,目前劳动人口的定义和相关政策思路,是基于发达国家工业时代人类寿命没有达到足够长和工作主要依靠体力的要求而做出的设计,是当时社会劳动人口的供给能力,与供养人口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提升,人口健康改善、寿命延长使得需求延长,同时供给能力也在延长。但是按照过去的定义和政策,一方面,供养人口尤其是赡养人口的规模和比例由于寿命延长在不断扩大,其供养需求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延长的供给能力因为到龄而无法发挥作用,本应是供养提供者却变成供养需求者,供需反转造成巨大的供养缺口。
 
  而正在到来的智能化时代将彻底颠覆工业时代的人口问题,最终必将全面修订老龄化的传统定义,全面改写劳动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因应智能化的时代发展,率先改变应对人口问题的思路,未雨绸缪,积极作为,可以将中国未来的人口负担变成红利、挑战变成机遇。
 
  应积极开展相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并做好政策储备。
 
  首先,改革退休制度,延长就业年限。根据职业类别和劳动人口的智力密集度,加快建立差别化的延长工作年龄的制度,大幅度延长从事智力密集型职业劳动人口的工作年龄。建立劳动人口职业动态调整的制度,根据年龄变化以及体力、智力和技术变化,动态调整工作岗位。根据体力和智力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就业岗位;
 
  其次,改革工作制度,减少工作时间。智能化将大量劳动人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可以减少劳动人口的劳动时间。这就为实行半天工作制或每周3天工作制,让劳动人口腾出大量时间进行娱乐、休闲和学习创造了条件;
 
  再次,改革教育制度,实现终身学习。适应智能化时代对劳动的智力密集度要求,以及技术日新月异的需求,所有劳动人口都应不断投入人力资本,以求不断提升和更新其智力和技术水平,为此,除了要向前延长义务教育如实行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还要增加高龄人口教育的公共投入;
 
  最后,利用智能化,改革教育方式。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学习和教育方式。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发现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可以更好激发好奇心,真正实现自愿学习。可以打破知识和学习资源的时空限制,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研中学”、“玩中学”,终身处在学习状态。事实上,目前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看手机,不仅表明学习时间大量增加,也表明学习方式已经发生重要改变。(作者: 倪鹏飞)(来源: 经济参考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