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梓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6-14 15:12:06
  桥梓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初,桥梓是常平最早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的农村之一,毛织、电子、塑料加工企业纷纷入驻;1990年,该村年集体收入超1000万元,成为当时东莞的“五强村”之一。
 
  历经数十年发展,桥梓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去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同比增长27%、获评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工作先进村、建成桥梓村文化展馆,桥梓村正勾勒出新时代发展的新图景。
 
  在桥梓村爱莲湖广场,一字排开的石碑向来客介绍着这个古村的历史。最早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农村之一,率先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在改革开放初期,桥梓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在周柏昌看来,桥梓工业在改革初期迈出的第一步,与祖籍桥梓的香港同胞有密切联系。当时,以香港同胞周觉为首,返乡港商络绎不绝,“三来一补”企业纷纷落户。桥梓毛织厂、周氏电业厂、奇邦电子厂和富鞋厂,便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企业代表。
 
  尽管最初的“三来一补”工厂条件十分简陋,厂房也多设在会堂、生产队仓库甚至公祠之中,但经过数年发展,港商引进的工厂渐具规模。到1987年,桥梓已办有“三来一补”工厂14家,招收工人2700多人, 当年工缴费收入为812万元,居当年常平各村前列。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桥梓村本土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出现。一部分在外资工厂中当厂长或车间主任的年轻人,开始尝试办厂。从毛织行业开始,逐渐扩大到制衣、电子玩具等行业,越办越成气候。
 
  至1990年,在工业发展带动下,桥梓村集体年收入超1000万元,在市内成为当时“东莞五强村”之一。
 
  “21世纪初,经营粗放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桥梓此时已无早期的工业优势,开始从经济的领先行列退出。”周柏昌介绍,到2008年,洪水连续3年侵袭地势低洼的桥梓村,引发了大范围水浸。因此,曾经“爆满”的厂房多年无人问津,村组的纯收入从2006年的2300万元逐年下跌至2010年的777万元。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以这场水涝为重要转折点,桥梓村不断寻找乡村发展新路径。兴修水利、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专门成立企业服务办公室、优化环境……经过数年探索,桥梓村的发展逐渐有了新起色。
 
  打造桥梓村美丽幸福村居项目,这对于桥梓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市镇村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大刀阔斧拆除3.8万平方米窝棚和危旧建筑;增设亲水平台、护栏,重修文昌阁,新建爱莲湖广场;沿湖种植绿树红花,全面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2017年,历经近2年建设项目全面竣工,这个传统古村迎来配套与环境的新升级。
 
  “环境的改善,集体和村民的物业出租收益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周柏昌说,到去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同比增长27%,全村的综合经济实力呈现上升态势。而爱莲湖景区已成为居民日常悠闲娱乐的好去处。
 
  穿过古朴居民房,秀祉公祠幽静融入村庄,屋檐上的雕像栩栩如生,青色瓦片闪闪发光,这个不久前完成修缮的公祠韵味十足。距离秀祉公祠不足100米,现代化的“玻璃房子”桥梓村文化展馆独树一帜,与一旁古香古色的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形成鲜明对比。 
 
  现代与传统风格碰撞,创新与传承结合——这是桥梓村景观的特点,也是该村文化传承方式的生动写照。
 
  当前,桥梓村正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设桥梓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由原有古建筑福祉公祠改造而来,玻璃钢架结构让展览馆现代感十足。经过改造后,一楼为历史文化展厅,二楼为农村物品展厅,三楼为天台开放式交流活动室,力争于本月开放。
 
  此外,桥梓村还继续挖掘活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完善与提升特色旅游项目。今年计划扩建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修缮革命旧址与故居,恢复红色古村道,完成综合服务大楼工程。
 
  同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市、镇支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并配合镇委镇政府推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村庄的升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