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发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3-16 10:00:28
  东莞发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珠江口东岸,东江支流穿过万江、莞城、东城,成为途经东莞市区的大动脉,环东江支流绿道呼之欲出。数年前,东莞立足自身特色,将环东江支流的两岸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了当地知名的区域绿道3号线滨水特色绿道。
 
  3月13日,随着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取得鳒鱼洲地块1.5级开发权,备受关注的东莞鳒鱼洲开发权尘埃落定。位于莞城街道与万江街道交界处的鳒鱼洲,由跨厚街水道路桥与环东江支流绿道贯通。随着保护性开发逐步落地,拥有环境优势的鳒鱼洲将成为东莞践行绿色发展的又一典型案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莞已建成绿道1155公里,其中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225公里,城市与社区绿道930公里,建成驿站74座。
 
  当前,东莞正发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在这一城市新追求的引领下,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道建设,正成为美丽东莞建设的一道道风景线,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范式,成为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获得感,成为留才引才的“绿宝石”。
 
  在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看来,东莞需要进一步发挥“绿道+”的发展潜力,如“绿道+文化”“绿道+健康”“绿道+交通”等,让绿道“活”起来,更好为广大老百姓服务,为提升城市魅力服务。
 
  3月的东江岸边,春意正浓,暖阳洒在万江龙湾湿地公园。龙湾湿地公园是东莞市区一处有名的打卡地,绿化率高,景色秀美,近年来成为市民喜爱的乐跑公园、婚纱摄影公园。龙湾湿地公园连接环绕东江支流的万江绿道,两者融为一体,在绿道上可以观赏东江的美丽景观,江面与河堤、栈道、房屋、绿树等相映衬,秀色一一进入视野。
 
  万江绿道属于广东省区域绿道2号线,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与自然融合的布局、人性化的配套,成为东莞绿道的样板。万江绿道贯通龙湾湿地公园至鳒鱼洲,成为市区绿道体验的最佳去处之一。
 
  时下,东莞大力打造“三江六岸”的“水文章”,龙湾湿地公园与万江绿道便是其中重要一环,为“水文章”民生大工程铺垫基础。
 
  回想过往,龙湾湿地公园一带曾经是另一种境况。公园所处地被称为“龙湾”,靠近江边,形似一个小港湾,江面流动的垃圾在此堆积,岸上则显得杂乱无章,尽是破败的旧厂房、零散的旧民居,由于长时间缺乏有效管理,这一带是典型的“脏乱差”。
 
  2013年,万江龙湾滨江片区是东莞市水乡统筹发展重点打造的10个示范片区之一,被誉为东莞水乡片发展的第一个“兴奋点”。万江大刀阔斧地推进这项工程,雏形初现,并与绿道衔接起来,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观。
 
  “在这里‘遛娃’很舒服!现在环境好多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我经常跟家人朋友来这边散步、聊天。”在万江胜利社区龙湾居住多年的黄先生告诉记者,经过几年整治,这个环境“黑点”变成景点,生态幸福感飙升。
 
  据万江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通过对龙湾滨江片区的河涌实施治理,目前已完成官桥滘景观改造工程、坝新路升级改造工程,“臭水河”不再臭,吸引了不少外迁居民“回流”官桥滘。
 
  东莞的绿道建设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并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绿道建设不仅带动环境的提升,同时被视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
 
  在麻涌华阳湖,当地打造的岸上绿道与“水上绿道”有机结合成综合景观工程,堪称绿道建设典范,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体验。过往,华阳湖所处地是河涌、鱼塘、养猪场、小作坊等混杂之地,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经过大力建设,变成东莞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华阳湖“水上绿道”创新打造亲近生态、观赏花海、体验特色的路线,成为游客首选的体验项目。
 
  绿道不仅串联起城市品质提升的生态链,还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实实在在的环境支撑,为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提供发展空间,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摸得见看得着的获得感。
 
  近年来,不断拓宽的绿道网体系为居民出行增添便捷的生态通道,也提升了东莞的城市颜值和文化旅游体验。随着绿道功能走向多元,东莞探寻建设高品质宜居宜旅宜业城市多了一条绿色路径。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东莞绿道自2010年开始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1155公里,其中,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225公里,城市与社区绿道930公里,建成驿站74座,初步建成结构合理、连通便捷、惠及民生的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体系。
 
  目前,绿道将东莞新八景——松湖烟雨、大道朝晖、广场挹萃、古塞飞虹、虎英叠萃、板岭凝芳、莲峰赏鹭、金沙漾月串联起来,涵盖森林公园、水库等岭南特色风光的生态自然景观,贯穿文化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道等历史人文景观。
 
  黄旗山顶挂灯笼是“东莞旧八景”之首,也是登山徒步的热门景点。2012年1月,黄旗山公园8.5公里环山绿道正式启用,将旗峰公园与虎英公园连为一体。据公园旅游宣传办负责人李桂和介绍,两个公园连成一片后,前来的市民更多了。
 
  如今,沿着绿道赏景,踏着晨光运动,成为享受城市生活的新范式,也成为东莞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绿色追求”。
 
  “这条16公里的环湖绿道是国际标准的自行车赛道,为珠三角独有,曾被称为‘珠三角最美绿道’之一。”黄江镇黄牛埔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该森林公园将实施品质提升工程,绿道沿线进行体验升级,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绿化景观。
 
  松山湖绿道系统长达122公里,是目前东莞市最长的一条绿道,桃源公园、月荷湖公园、沟谷公园等六大生态公园围绕绿道而建,峰峦绿树,湖光烟雨,成为了东莞的一张亮丽名片。
 
  “周末和节假日最热闹,广州、深圳的车子都很多,都是过来骑自行车的。”在桃源公园开小卖部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平日过来游玩的很多都是园区内企业的员工。
 
  除了成为休闲热门景点,由绿道建设带来的生态修复和环境重塑,提升了松山湖园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优越的环境吸引来了更多人才、企业,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了长远的支持。
 
  有规划行业人士表示,绿道作为重要的开放空间,将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而大规模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会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到这里寻求有质量的生活,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
 
  去年底,创想社1835创意园在万江龙湾开园,成为滨江绿道又一个充满活力的亮点。据了解,创意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园区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集城市展厅、柴火创客空间、V—talk路演大厅、智能建造工坊于一体,定位是融合科技创新与智能建造的城市创客高地。
 
  在滨江绿道上,作为东莞“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和“三江六岸”规划下的双示范项目,创想社1835创意园是继龙湾湿地乐跑公园后的又一落地项目。
 
  “未来该片区将打造成‘万江龙湾产·城·人融合水韵新城’,区域功能定位为具有水乡风情和东莞特色的高端商务、休闲、旅游的标志地区,是中心城区重要的滨水功能板块。”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3月13日,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取得鳒鱼洲开发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根据规划发挥其工业历史遗存、滨水景观等自然人文优势,引入文创、科创、展览、文旅等新的产业要素,将这个昔日的工业重心打造成城市升级改造的先行标兵。
 
  这条滨江绿道不仅串联了可园、岭南画院、滨江体育公园等文旅景点,随着开发这里将会诞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这里工作生活。
 
  在东莞,城市绿道不仅是串联城市绿色经脉,更正在为城市发展创造新的场景和活力,实现经济和生态共生共进,为实现“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的目标贡献力量。
 
  ■数据
 
  东莞建成绿道1155公里
 
  其中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225公里
 
  城市与社区绿道930公里
 
  建成驿站74座
 
  ■东莞绿道路线亮点
 
  1.区域绿道2号线森林绿廊特色绿道
 
  总长100公里(与3号线有17公里重叠),主要特色为沿线绿化基底较好,沿线串联香飘四季蕉林风光、东莞植物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及古庙、大岭山森林公园、长安莲花山郊野公园等等多个兴趣点。
 
  2.区域绿道3号线滨水特色绿道
 
  总长67公里,主要特色为依托东江大道及东江南支流沿岸景观,现状基础较好,滨水景观壮丽。沿线串联粤辉园、金鳌洲主题公园、可园、榴花塔公园、金沙湾公园、黄大仙庙等等多个亮点。
 
  3.区域绿道5号线现代园区特色绿道
 
  总长75公里,以建设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和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基础,欣赏绿色景点,体验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园区特色。沿线串联古燕岭湿地公园、南社及塘尾古村落、大屏嶂森林公园及黄牛埔水库等多个兴趣点。
 
  ■声音
 
  “政策+市场”才能使绿道建设驱动力更强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绿道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及后续升级,是考验城市管理的一道考题。
 
  作为东莞绿道维护主管部门,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透露,近期,东莞计划对绿道维护管理,着手对东莞大道进行绿道升级工作,将沿线轨道站点连通,增设便民设施,进一步连通绿道网络和完善绿道配套设施。
 
  在宣传推广方面,东莞也将积极探讨形式多样的绿道宣传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绿道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市民使用绿道,普及绿道管理知识,倡导市民使用绿道文明出行。
 
  “绿道有利于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和旅游价值。东莞绿道类型多样,在两个方面做得相当好,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一是‘公园+绿道’组合,运行方式不错;二是乡村绿道慢慢出现,这是趋势,麻涌华阳湖还开辟水上绿道,已经将绿道做成旅游产品。”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表示,2008年,全省大力推动绿道建设,这是由政策驱动下的绿道建设。现在,需要转到市场驱动的绿道建设,“政策+市场”才能使绿道建设驱动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以前是单人舞,现在是两人跳,而且以市场为主导。从1.0政策驱动到‘2.0政策+市场驱动’,这是大势所趋。”谈及绿道后续建设管理的路径,吴志才指出,绿道作为城市的半公共产品,特别需要与驿站结合起来,假若缺乏了驿站的配置,绿道就会缺乏支撑力。绿道是需要经营的,没有供给、服务和维护,绿道就难以保障良好的运作。
 
  他进一步指出,绿道作为慢生活区的配套,最重要的是空间连接,成为一个很好的组织系统,甚至使得岸上、水上实现一体化。绿道网即是一个网络系统,不是依靠一个点或一条线,而且与体验区融为一体,与周边环境联动起来。
 
  “现在需要发挥‘绿道+’作用,比如‘绿道+文化’‘绿道+健康’‘绿道+交通’。要想绿道‘活’起来,交通衔接非常重要,毕竟绿道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那么就需要考虑绿道+轻轨、高铁,与交通网络联通起来。”他最后补充道。(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