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东莞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26日

为加快推进东莞气象高质量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2022〕1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适应需求、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开放融合、高质普惠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管理规范、科学高效的气象治理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气象预警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满意度居全省地市前列。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走在全省前列,气象综合实力全省领先。

二、主要任务

(一)筑牢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着力保障生命安全。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镇街(园区)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推进《东莞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气象监测、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等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重点领域、公共场所防雷安全。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构建全链条气象防灾减灾新体系。各镇街(园区)全面开展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有效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切实做好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绿色通道”,推进“靶向式”预警信息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强化分灾种、分重点行业的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气象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着力保障生产发展。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蔬菜、花卉、岭南特色水果和水产养殖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提升海洋气象保障能力。强化浮标站、潮汐站在海洋气象观测和资料获取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和智能化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提升交通气象保障能力。推进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交通预警能力建设。加强地铁、电力等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重点行业防范恶劣天气的能力。提升“气象+”赋能发展能力。建立基于行业和用户行为分析的大数据平台,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民生气象服务,着力保障生活富裕。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支持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市、镇两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质均衡的民生气象保障体系。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进程,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基层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健全镇级气象业务支撑、防御组织、预警传播、社会响应四大体系。强化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聚焦“衣食住行游学康娱购”等服务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提高玻璃栈桥、滑道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及气象风险评估能力。(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气象守护绿美东莞行动,着力保障生态良好。加强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开展面向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行业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及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和森林固碳能力研究,强化生态气象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完善生态业务体系与气象服务机制,强化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气象科技支撑,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挖掘气候生态资源价值和宜居宜业宜游气候优势,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天然氧吧等气候品牌创建,推动中国气候宜居小镇创建。(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气象支撑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能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气象科技创新。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与气象综合监测网,构建边界层大气环流模型,开展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动态评估、大气污染气象贡献率定量化评估,提升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加快推进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气象科技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从项目立项和资金保障上予以重点支持。围绕智能观测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灾害性天气客观预警预报核心技术研发、城市内涝、大气污染防治等气象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气象技术支撑,推动成立城市生态环境气象研究创新中心,支持建设气象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市科学技术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城市发展气象安全保障,夯实气象基础能力。加密陆地气象观测,加快推进村级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加密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快建成松山湖气候指标站。完善太阳能、风能等观测网,加强雷电多发频发地区的雷电灾害观测,开展大气边界层与大气环境梯度观测。强化沿江、近海气象监测,建设海洋综合气象监测网,在珠江口开展海洋气象观测,实现潮位、海温和天气实景的观测,在东江及市内重要航道水域加密建设气象监测站。共建行业气象观测,加强部门合作,共建共享农业、交通、旅游、生态、保险、石化、电力等跨行业气象观测网,监测数据和产品主动融入“数字政府”,满足各行业个性化的气象保障服务需要。(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气象引才用才计划,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将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市人才工程及人才培养项目,加大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等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按规定落实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加强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将气象人才培训统筹纳入市人才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积极参加气象行业技能竞赛,促进创新团队建设,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园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市气象局合作,推动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

(二)完善合作机制。发改、财政、应急、气象等部门要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细化政策措施,着力推动解决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加强投入保障。人力资源、财政、气象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稳定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强化法治建设。气象、司法等部门严格执行气象法律法规,健全气象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气象资料使用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