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制造业腹地,一场由政企深度协同引发的产业变革正悄然成型。东莞水乡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正式开园,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版图补上关键拼图,更通过"市-经济区-镇"三级联动机制创新,展现出地方政府突破行政壁垒、重构产业生态的魄力。
园区首期4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内,百度AI产业基地已形成磁吸效应,带动极光智能机器人等10家前沿企业入驻。值得关注的是其"算力+算法"双轮驱动模式:依托200P起步的算力基建,整合百度千帆大模型及本土数字集团技术团队,正为德永佳纺织等7家传统制造企业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这种将技术底座与产业需求直接嫁接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园区"重招商轻赋能"的困局。
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更显决策智慧。市级科技政策与地方12条专项扶持形成叠加效应,从研发补贴到人才住房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三级服务专班打破部门藩篱,实现企业诉求"一站式"响应。配套建设的未来学校、三甲医院等民生工程,折射出产城融合的深层考量——以宜居生态反哺产业升级。
在应用场景突破层面,两大标志性项目具有破冰意义。穗莞跨城保税低空物流将50分钟陆运压缩至10分钟,开创全国首个跨境无人机配送样本;五镇联动的智能驾驶路网则剑指大湾区智能交通示范走廊。这些"硬核"场景的落地,既为技术迭代提供试验场,更重塑区域协同发展逻辑——当广州黄埔的保税仓与东莞制造带通过空中走廊直连,传统产业地理边界正在消解。
管委会释放的信号显示,这场变革远未止步。武大水乡储能研究中心的落户填补科研空白,6000万专项基金撬动的双创社区加速技术转化。值得玩味的是其"场景先行"策略:智慧工厂、智能车间等N个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实质是构建AI技术渗透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网络。当这些毛细血管与1000P算力中枢相连,一个自生长的产业生态或将破茧。
这片43平方公里的改革试验田,正用政企协同的深度、技术赋能的精度、区域联动的广度,书写着大湾区新型工业化的另一种可能。其成败得失,或将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