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在东莞举行。(记者 杨泽彬 摄)
昨日,来自全国120所技工院校的校长在莞参加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论道“新常态与技工教育新发展”。其中,东莞市技师学院职教新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备受关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杨红山,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出席了论坛。
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
本次论坛以“新常态与技工教育新发展”为主题。论坛选址东莞举行,其原因在于广东是中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而东莞则是世界制造业名城,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精密加工制造业转型关键期,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需求剧增。
张立新表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5%。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更需要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人才结构。因此,进一步拓展教育培训领域、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迫在眉睫。
去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张立新认为,落实该《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应从明确办学定位、多元办学、创新培养模式、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基础工作等方面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发展。
东莞中德中英合作培养模式备受关注
论坛上,东莞市技师学院的“中德中英合作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校企双制培养、员工技能提升弹性学制培养、学业+创业”等五种职教新模式,备受关注。
据了解,2013年东莞市技师学院率先在广东全面开启德英职业教育合作,先后联合德国手工业联合会(HW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英国ASFI产业技术认证中心,分别设立“中国(东莞)HWK培训鉴定中心”、“中国(东莞)IHK培训鉴定中心”、“BBW学习型工厂及培训中心”、“ASFI首个海外认证中心”,开班中德、中英国际合作班。
其中,中德合作班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机械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机电、现代物流等6个专业,近200名通过遴选的学生入读。至此,德国“双元制”在东莞落地生根。目前,中德合作办学已有两届学生,开设6个专业16个班级,在校人数近400人。
该学院把德英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技工院校职业资格教学、学历证书等三者融合,走出了一条“技能+学历+国外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之路。有专家认为,东莞市技师学院的中德中英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走在国家政策之前。(来源:东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