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此前东莞并没有专门按照“三公”经费的科目类别编制过相关预算信息,因此此次无法提供往年的数据供公众进行比较。
从这点来看,说明不少单位确实没有做好准备,至少没想过在这个时候公布“三公”预算账本,事出突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上面有规定,不得不执行,结果就是准备不足,数据太模糊,账本还不能晒得太细。这样的说法确属客观实际,但总归免不了有人对此不买账。
当然,人们怀疑此次晒“三公”的诚意还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其实是足够算账的,也是可以准备充分的。据政府相关部门说,今年年初,东莞市原本希望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在年中同时公开部门预算及“三公”预算信息。然而在编制过程中,部分单位由于此前对“三公”经费管理的要求不严格、不规范,与财政部门未能形成统一口径,客观上拖延了“三公”经费的公开步骤。
比如说,一些单位将干部加班后外出用餐拿回来的发票直接按照“公务接待”报销,明显违反了“三公”经费的规范使用要求。甚至还有部门不愿意将“三公”账本晒在公众面前。
再说说具体数据。最新数据显示,59个部门中共有20个部门的公务用车费为零。这一点让不少人大惑不解,这么多部门外出履行公务不用开车了吗?一些局办的回应是:因为车改,所以没有配备公务用车,自然就没有公务用车费了。
这样的解释难以让公众满意——至少其中不少人还有交通补贴吧,这些补贴是否应该也体现在“三公”经费里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32个镇街和4个园区没有相应地公开“三公”预算,这一点也让人费解。官方回应是考虑基层镇街、园区的财政体制与市一级政府不尽相同等因素,遂尚未对镇街、园区政府公开“三公”经费信息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这也令人不禁发问:很多城市公开的“三公”经费已包括了市直部门、区和街道办等各级行政机关,东莞的基层政府的财务水平,就差这么多吗?
其实,公开“三公”经费且要细化,最终的目的是要政府部门接受公众的监督。如果公布的数据太笼统,那么监督从何说起呢?既然已经公布了数据,下一步就应该尽量细化,有实质性突破,不然,效果打了折扣,也达不到晒的初衷,还白白引来非议,就太不划算了。
除了要细化,笔者以为,对于各部门所晒的“三公”账本,还应该进行审核,对于超预算、超标开支“三公”经费的行为进行惩处。问责是监督的有效手段,不然,即便是违规了,老百姓也看不明白,无人追究,问责也就成了空谈。
晒“三公”账本,要做到让市民无话可说,确实难度很大。我们必须肯定的是,从不晒到晒,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一次,东莞能够主动晒出“三公”经费预算账本,至少态度值得肯定。只要未来将账本细化,相信一定能赢得市民的喝彩。
口水威
文/代希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