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三公”经费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众所瞩目的议题。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类费用在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中,既不同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直接造福公众的开支,也不同于政府维持一般运转的办公经费等费用,它并不直接体现为公共服务产品,也不体现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而开支。因此,“三公”经费很容易引起整个社会层面的异议。再者,由于现实中,“三公”经费还面临概念不清,支出规模缺乏标准,统计范围不规范,因而难免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舆论一边倒的态势,很大程度上也就在所难免。
但是,无论如何,必须正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作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机关同样不例外。换句话说,任何国家的政府执行公务都需要公务费用支出,包括必要的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及公务用车。作为政府行政经费的组成部分,这种支出从性质上说没什么不对。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三公”经费的公开,同样更有必要。
现代政府必须把包括财政运行在内的一切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三公”经费既然属于公共财政支出,那么,就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这是现代政府和现代财政管理不可撼动的原则。公共财政既然强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宗旨,强调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它就必须以公开透明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实质上,这也是现代民主型政府和公共财政的基本价值取向。
正所谓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监管和控制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所有财政资金,是现代政府、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核心议题之一。有必要看见,就一个更长远的历史维度和更积极的发展视角看,这也是对包括政府和公众在内,所有人所有部门都必须经历的深刻的观念震荡和行为调整。公布的目的,并不是让政府难堪,而是要让公共财政和政府行政受到公众更大的监督与制约,并让现代政治伦理和行政结构更迅速地建立起来。于此,“三公”经费公开仅仅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推进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才是关键。例如,公务出国的标准是什么?公务接待每顿饭的花销、用餐人员情况如何?公务用车每一笔购车费和运行费是多少?凡此种种,都应当做出具体而细致的说明。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