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下,谢岗村体育文化公园三期工地的推土机轰鸣作响。村支书陈志强卷着政策图纸走家串户,他刚说服七户村民签下土地租赁协议——这片30亩的扩建地块上,儿童公园的滑梯与村史馆青砖相映成趣,连片草坪正破土而出。这是谢岗村"空间革命"的关键落子:通过党员包户宣讲化解用地矛盾,以"租赁+征收"组合拳整合零散边角地,避免大拆大建。三个月后,这里将崛起银发族活动中心与生态停车场,老人打太极的场地与年轻人篮球场仅隔条林荫步道。"再不用为抢场地闹别扭了!"舞蹈队领队黄姨指着设计图上的复合功能区笑道。
村西头传来篮球撞击地板的回响。半年前还是扬尘污染源的废弃沙场,如今变身钢结构穹顶篮球馆。村委创新采用"反租倒包"模式:以每亩年租2000元向原沙场主返租土地,投资建成东莞首个村级半室内球场。雨天里,少年们正在新铺的硅PU场地上演三对三对抗,场边32个停车位停满村民电动车。"以前沙尘钻进窗缝,现在进球声飘进家门!"住在球场对面的周叔擦拭着窗玻璃说。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正催生更多闲置资源蜕变——旧粮仓改家政服务中心的图纸已上墙公示。
当暮色浸染岭背湖,暖黄光束倏然点亮。灯光师老谢操作调光台,谢氏大宗祠的燕尾脊在光影中浮空而起,湖面涟漪被投映成流动的银缎。去年启动的夜景工程覆盖七大地标,德育公园的竹影墙上投射着《朱子家训》,"孝"字灯牌在古榕树杈间缓缓旋转。"祠堂灯光秀开演啦!"孩子们追逐着地面投影的鹭鸟光斑。这组由色温控制系统营造的光影剧场,既照亮了村民夜归路,更唤醒了沉睡的乡愁记忆。从整合碎片空间到激活闲置地块,从光影赋能文化地标,谢岗村正执笔书写"百千万工程"的莞邑新篇。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