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片撞击的金属脆响在训练馆回荡,58岁的蓝宇鹏深吸口气,将120公斤杠铃挺举过肩——这个重量比他三十年前退役时的最好成绩还多出5公斤。2025年6月7日,东莞石龙举重训练基地的赛台上,香港青年张家乐正擦拭镁粉,太原选手高子奇调整着护腰,而穿语文教师制服的史丽华已握住杠铃杆。三十余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力士齐聚于此,在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六十九周年的历史坐标下,展开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当电子屏亮出"辛克莱系数282.49"时,蓝宇鹏的季军奖牌在胸前轻晃:"赛前恢复训练那周,连牙刷都拿不稳。"
赛台后方悬挂着1956年的黑白照片:21岁的陈镜开在上海体育馆举起133公斤。现场观赛的三破世界纪录老将陈满林指着照片说:"当年他回乡时,石龙全镇放鞭炮。"如今这座"举重之乡"正以全新方式延续传奇。男子组冠军张家乐的抓举动作让裁判眼前一亮——这位香港会计师每周坚持四次夜训,其发力轨迹与博物馆里陈镜开的影像资料如出一辙。女子组赛场同样精彩,广州选手胡景在挺举环节三次挑战98公斤,最终以总成绩215公斤折桂。赛场边的电子记分牌实时转换着不同体重选手的辛克莱系数,让业余赛事拥有奥运级评判标准。
颁奖礼后,选手们涌入举重博物馆。上海姑娘李玉盈在曾国强1984年洛杉矶奥运金牌展柜前自拍:"原来打破西方垄断从这么简陋的器械开始。"玻璃展柜里,陈镜开当年绑手的纱布已泛黄,旁边却陈列着十五运会的智能举重台模型——这座即将承办全运会举重赛事的场馆,正在三公里外加紧浇筑看台。石龙镇文体中心主任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道:"从一个人的惊天一举,到一座城的举重基因。"随着夕阳将训练基地的杠铃架染成金色,新一批少年队员的呐喊声正穿透窗户,与东江潮声汇成合鸣。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