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整治“六年如一日” 东城三官被问责
广东省纪委近期通报了6起政府部门“为官不为”典型案例。
东莞东城下桥河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因效能低下、进展缓慢而“上榜”。通报中提到,东城街道和
东莞市水务局两单位对工程进展滞后负有责任,东城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主任袁晓文、副主任祁伟壎、东莞市水务局副主任科员林春生等三名官员因此被问责。记者从东城街道和市水务局了解到,三名被问责官员,除问责通报外,尚未收到具体处分通报。
逢雨必涝
每涝必成新闻焦点
“人家说一到暴雨天,就到城里来看海。如果你来下桥这里,可以看到水果海。”东城下桥水果批发市场的档主阿辉调侃道,每次下暴雨这个片区的积水就有一米深,水果都被冲跑了,说起下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严重内涝的,阿辉想了想说,应该有十多年了吧,记得小时候跟父母来开档时就这样了。
在下桥水果市场附近走访,说起水浸,每位档主或者在附近生活的人都要吐槽一番。此处地势低洼,一遇到暴雨或者大雨天,周边的水都会汇集于此,加上排水管道等设施本身就存在年久失修、规划错误等问题,内涝问题相当严重。
记者检索了近十年的东莞内涝报道,几乎每一年的内涝,东城下桥都是焦点。以今年3月份、5月份、9月份东莞迎来的三次大范围降水为例,下桥水果市场内涝均出现在了新闻标题和导语中。
因为东城下桥水果市场逢雨必涝,在新闻媒体每年盘点内涝黑点或者发生内涝需要走访时,首先就会想到这里。在东城区制定的排涝应急预案中,也将下桥附近纳入重点监控范围,每当汛期或者台风来临时,都将派人24小时蹲守,随时报告和处置险情。可见,下桥河片区内涝问题之凶猛之顽固。
市政府督查室
6月启动问责调查
东莞市政府决心治理下桥河片区的内涝,是从2010年开始的。下桥河内涝整治与南城雀巢片区、莞城市桥河片区内涝整治一起被写入了当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成立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当时的内涝整治工作由市城管局负责。确定为十件实事之一后,城管局就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内涝整治工程,工程包括河道的拓宽和新建排涝泵站等,对缓解内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后,下桥河片区的内涝整治由市水务局负责。但因为市轨道交通R2线施工经过该片区,莞龙路两边的管网需进行改迁,改迁工程以适应R2线施工为主,造成路面不均匀沉降,地下管道出现错位,该片区的排涝能力受到影响,该片区的内涝整治工作也因此停滞。
2013年8月15日,台风“尤特”来袭,东城下桥河泵站崩溃,下桥水果市场遭受严重水浸,损失惨重。东莞市长袁宝成到现场视察,要求彻底解决该片区的内涝隐患。
紧接着,下桥河片区的内涝整治工作又发生了交接,2014年4月1日以后,市水务局不再负责具体整治工作,由东城街道负责。
随后的进展仍然不大。在今年3、5、9月份的降雨中,下桥河片区再次发生严重水浸。
今年6月,市政府督查室启动问责调查,认定东莞市东城街道作为属地管理责任主体、东莞市水务局作为市水务工程统筹单位对该工程进展滞后问题负有责任。东莞市东城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主任袁晓文、副主任祁伟壎、东莞市水务局副主任科员林春生均被问责。10月29日,广东省纪委将此作为“为官不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全省通报。
回应
东城街道办:
管线庞杂规划错乱 施工困难多
东城街道回应称,自2014年4月1日交接后,目前已完成了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报告、物探等调整、完善,重新测量、勘探等工作,其中跨莞龙路过路箱涵部分提前实施,目前已完成基坑支护桩工程。
但由于交会面管线较多和与轨道箱涵衔接等技术问题导致时间较长,另外市政工程建设政策调整和工程实施主体变更及交接,也导致整治工作总体进展缓慢,未达到预期进度要求。
具体困难表现在,排水分流箱涵工程与地铁交会,交会面供水、供电、电讯、光纤、煤气、排水、污水等管线密布,且该路段地铁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上方空间利用问题,仅留净空3米,导致工程的空间布置、管线涵接等设计、施工技术难度大幅增大,工作量及耗时相应大幅增加。同时,轨道交通施工期的不确定性也阻碍了跨莞龙路箱涵工程的施工,按照原计划,轨道交通施工方应在今年4月1日前完成出入口施工移交作业面,但至目前为止实际移交日期尚未确定。
另外,为缓解该片区的内涝问题,东城街道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应急整治工程,包括投资44 .5万元对下桥河进行清淤疏浚,当年12月完成。2014年4月,投入130万元,建设长180米、断面为1米×1.2米的应急排水箱涵,6月完成该应急箱涵建设。2015年5月,投入190万元,建设长200米、断面为1米×2米的低洼路段排水连接箱涵,已于7月完工。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该片区的内涝程度。
东城水务中心:
将按要求明年11月底完工
具体负责工程的东城水务中心表示,将严格按照市府督查室的要求,制定工程各个时间节点,按照计划表倒排工期,加大督导力度,按既定的时间安排完成好工程的各项工作,预计2015年年底完成跨莞龙路过路箱涵工程,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整体工程。
记者走访
地铁隧道上挖排涝涵管
上周,南都记者实地走访时了解到,内涝整治工程暂时处于停工状态,因为施工时弄断了一根水管。因为此处还有地铁施工,莞龙路被挖得面目全非,地面上也布满了散坑,过往车辆非常缓慢。内涝整治施工将整个银岭街封死,在银岭街和莞龙路交会处的地面开掘半个篮球场面积大的洞,让机械设备进入地下,然后挖通莞龙路地下。
现场的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排涝涵管是走地下的,因为地铁在地下更深的位置,排水涵管是在地铁隧道上面通过的,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要等到地铁施工完毕才能开挖排涝涵管。这也是工程迟滞的原因之一。
因为地下排涝涵管的位置较浅,所以就受原先埋在地下的线路和管道影响较大。该人员说,莞龙路建成很多年了,当时几乎没有任何规划可言,所以各种管道随便铺设。
工程复杂多次停工
经过施工人员现场检查,莞龙路集聚了水管、高压电线、光纤、排污管道等各种管线,都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内涝施工需要跟各有关部门协商。因为没有规划,施工方只能把各单位布线图找过来,重新设计方案,将所有的线路统一规划统一布置,这就需要规划的报建、申请、招标等,过程相当漫长。施工时涉及到停电、停水等问题又重新需要协调。
目前之所以停工就是因为,管道太密集,钻头在下钻时遇到坚硬石块后弹开,碰到了旁边一条供水管。虽然几经修复,但也算一次施工事故,需要向领导汇报,重新评估后才能恢复施工。
“此前已经因为类似情况停工过多次了。”该施工人员表示,8月底就开始施工了,计划年底挖通莞龙路,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任务很严峻。“地下的管线实在是太复杂了,除了有图纸的线路外,在开挖中还发现许多没有图纸的管线,需要一一甄别,而且地下还有高压线,如果设备碰到高压电线,那就会出现人员伤亡。”该施工人员表示施工压力非常之大。
另外还要防止地陷,周边都是建筑物,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地陷或者房屋开裂等问题,施工人员称为了保障建筑物安全,前期需要做很多加固工作,这样增加了任务量。
整治时间表
2010年
被纳入东莞市政府10件实事。当年,市城管局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内涝整治工程,包括河道拓宽和新建排涝泵站等,对缓解内涝起到了一定作用。
2011-2014
由市水务局负责整治。因市轨道交通R 2线施工经过该片区,莞龙路两边的管网需进行改迁,以适应R 2线施工为主,造成路面不均匀沉降,地下管道出现错位,该片区的排涝能力受到影响,内涝整治工作也因此停滞。
2013年8月15日
台风“尤特”袭东城下桥河泵站崩溃,东莞市长袁宝成要求彻底解决该片区的内涝隐患,启动问责机制。
2015年6月
东莞市政府督查室启动问责调查。2015年10月29日,广东省纪委将此作为“为官不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全省通报。
2015年8月底
跨莞龙路箱涵施工开工,目前已完成基坑支护桩工程。预计2015年年底完成跨莞龙路过路箱涵工程,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整体工程。(来源:南方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