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尼洋河畔,巴宜区嘎拉村的青稞已染上金色,虽错过三月桃花汛期,但藏式民宿屋顶的经幡仍在雪山下翻飞。游客穿梭于278亩野生桃林间,触摸百年老树皴裂的树皮——这些曾被村民达瓦坚参视作"糊口障碍"的桃树,如今正支撑起人均4.12万元的年收入。"以前砍树放牧住土坯房,现在守着桃花开民宿。"这位藏族汉子指着村史馆的老照片,泥泞土路与低矮房屋的影像,凝固着二十一世纪初的贫困记忆。
转机发生在2014年。当第七批东莞援藏干部踩着春泥走进嘎拉村时,桃林正被牲畜啃食。经过数月调研,860万元援藏资金注入这片海拔3000米的土地,"整村推进"方案首次将生态旅游写入村庄基因:村民以土地入股旅游合作社,景区收入三成分红、三成反哺生态。至2024年,这个149人的村庄经济总收入突破1402万元,较十年前增长近20倍。
一朵桃花的产业裂变
"四季都有生意!"村支书边巴翻开2024年账簿:春季桃花节9天收入370万元,夏季水果采摘吸引亲子客群,冬季花田与藏历新年体验游填补淡季缺口。在红色研学展览馆的影像墙上,东莞援藏干部测量桃林的旧照与今年接待11万人次的电子屏数据同框,见证着从"桃花节"到"全年旅游生态链"的进化。
生态账本同样清晰。曾因过度放牧裸露的山坡,现已复绿278亩;泥路变身水泥村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接入民宿管理终端。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藏汉双语标语竖在村口时,嘎拉村已相继摘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发展注脚。
跨越三千公里的石榴籽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盛赞"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如今村内"莞宜石榴籽"品牌展厅里,陈列着东莞设计师创作的民族服装、全国直播活动的舞台道具。尼玛多吉捧着夏令营合影感慨:"东莞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让藏家文化走出去的智慧。"
这份情谊在今年6月27日再度升华。当总书记回信勉励"擦亮'桃花村'品牌"的喜讯传来,村民们连夜撰写致东莞的感恩信:"北斗星指引方向,共产党带来幸福。"字句间浸润着十载援藏情——从2014年整村推进的破局,到2024年"旅游+"模式的成熟,东莞八批工作队接力完成的,是一场跨越雪域与岭南的共生实验。
新起点上的桃花源
秋风吹过尼洋河谷,嘎拉村正筹备明年的桃花节。合作社新购置的观光车即将到货,东莞文旅专家设计的沉浸式剧本游方案已在论证。村民客厅的藏式木柜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被装裱在相框中央,与桃花节金灿灿的收益报表并置。
"我们要让桃花开得更艳!"达瓦坚参抚过院中新栽的桃树苗。这些幼苗将在2025年春天首次绽放,与雪山草甸、藏寨炊烟共同构成雪域高原的共富新图景——一个曾靠砍树糊口的村庄,如今正将278亩桃林酿成永不凋谢的春天。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