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今日发布2025年度科普项目申报指南,以"四轮驱动"战略全面升级科普生态体系。此次申报涵盖科普示范工程、资源应用实施工程、基层能力提升工程及产业繁荣工程四大专题,涉及国家级科普阵地配套、科技资源转化、应急科普建设等12类子项目,单家单位申报上限3项,明确"三不得"原则:不得转包第三方、不得重复申领财政资金、不得突破资金使用禁区。申报主体资质审核堪称"史上最严"。企业及社会组织须提交2022-2024年连续非亏损或减亏的财务证明,在编人员薪资、办公经费等七大类支出被列入"负面清单"。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资金首次引入"科技志愿服务补偿机制",允许支付注册志愿者的交通误餐费用,但现金结算比例被严格控制在总额1%以内。
资金监管体系呈现"双刃剑"特征。一方面允许追溯申报前12个月的自筹投入,另一方面建立"黑名单"联动机制——存在资金违规行为的单位将面临五年申报禁令,并纳入全市信用惩戒系统。市科协特别强调,所有科普作品必须签署知识产权承诺书,且需无偿共享至官方平台。
申报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3月1日起"企莞家"平台开放电子申报通道,3月15日截止网络提交。通过预审的单位需在3月31日前递交三份精装申报材料至市政务服务中心,全过程实施"阳光操作"公示制度。值得警惕的是,申报单位若存在历史项目未结清款项,须在公示期前完成整改。
莞讯网观点:此次政策既释放出超千万级科普资金红利,又构建起严密的监管网络,彰显东莞在科技创新与规范治理间的平衡智慧。当科普投入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如何激活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同时守住资金安全底线,将成为检验政策成效的关键标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