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的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粤黔协作机制引入了广东的马冈鹅,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动力。返乡创业领头人冉茂鹏创立的贵州省鹅司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实践“东鹅西养”模式,构建了从种苗繁育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有效破解了山区产业发展瓶颈,带动300余人稳定就业,形成了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印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包括高森林覆盖率、清新的空气和优质的水质,非常适合生态养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和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与东莞建立的帮扶联系,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2020年,拥有28年广东餐饮运营经验的冉茂鹏返乡创业,成为粤黔产业协作的关键纽带。他将广东马冈鹅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与印江的生态优势相结合,启动了“东鹅西养”项目。在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黔溪村建设了7个标准化养殖大棚,可容纳2.5万只鹅;在龙津街道甲山村建设了活禽交易市场,实现了“活禽检疫、屠宰、冰鲜”一体化处理。目前,企业年出栏黔鹅已达15万羽。
在品牌销售和市场拓展方面,“黔鹅”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线下,通过“鹏一烧鹅”品牌在广州、深圳、东莞、江门等核心城市的275余家连锁门店,将印江黔鹅直供大湾区餐桌;线上,产品入驻京东、抖店、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实现全网销售。2025年9月,“黔鹅”亮相马来西亚国际清真展,成功对接东南亚客商,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鹏一烧鹅”品牌年销量已突破28万只,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
“东鹅西养”项目通过多元模式实现了就业消费双向赋能。养殖基地、屠宰市场及加工环节常年吸纳本地劳动力40余人,活禽交易市场带动200余人持续就业,优先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创新推出的“庭院经济代养”模式,让农户利用闲置空间分散养殖,企业统一提供鹅苗、技术指导及保价回收,2024年基地周边参与农户增收均超3000元。同时,依托莞铜协作机制,印江“黔鹅”通过“黔货入湾” 通道成为大湾区烧鹅美食核心原料,“莞印同心、赋能乡村” 等推介活动更将烧鹅制品与文旅宣传结合,形成了“产地养殖、城市消费、文旅赋能”的闭环。
“黔鹅”的价值已扩展到餐桌之外。冉茂鹏将马冈鹅养殖与梵净山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山下养鹅、山上观景”的体验链条,印江村戏、山地自行车、登山运动与生态养殖共同构成了农文旅融合的窗口,“鹏一烧鹅”也从餐饮品牌升级为文旅符号,形成了“养殖观光、餐饮体验、文化盛宴”特色链条。以鹅产业为核心,当地还联动茶叶、辣椒等特色产业,延伸出鹅羽绒制品、羽毛球等关联产业链,开发了茶香脆皮鹅、鹅肉拌饭酱等高附加值产品,预估将辐射带动超3000人就业、2万余人增收。
冉茂鹏表示,“东鹅西养”的成功是印江生态优势与广东资金、技术、市场资源精准对接的结果。未来将持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推动鹅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一只鹅”奏响更多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