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创新监督形式和丰富代表履职载体,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效能。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紧跟市委部署,加强靶向监督和立法供给,推动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该条例于6月1日正式施行,以法治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拓展产业空间,改善社会治理,重塑城市面貌,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方案》,明确重点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打出系列“组合拳”。
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等六个重点领域,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强化计划预算法定监督、开展专题调研、人大代表视察等形式,打造了“助AI企·献良策”、重大产业项目集中视察等特色活动。今年5-6月份,市镇两级人大联动,深入百余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推动市政府“一号文”加快落地,为东莞制造业提质升级注入“AI动能”。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创新设立了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测点,依托15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兼具“企业负责人+人民代言人”的双重优势,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监测点被赋予监测政策宣传是否到位、审批工作是否快捷、行政执法是否规范、涉企服务是否高效等职责,确保问题真发现、监督真到位、解决真有效。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代表履职成果真正成为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金钥匙”。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