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厚街工业园的装配线上,工人们正调试着最新款无绳电钻——这批即将发往北美的货物,承载着创科实业(00669.HK)全球市场份额16.6%的行业王座。这家从香港代工起家的企业,用四十年完成对博世等百年巨头的超越,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集团执行董事陈建华抚过车间锂电生产线感慨:"1988年选择东莞建厂时,只因这里有现成厂房;而今这里已是集团大脑,千名工程师支撑着全球技术革新。"
代工破茧
1985年香港葵涌码头,钟志平与德籍搭档霍斯特·普德维尔清点着首批代工电钻。当香港制造业陷入低迷时,他们却押注实体,1988年北上东莞厚街设立首厂。转机出现在与日本RYOBI的深度绑定——不仅获得20%股权投资,更吸收其技术体系。陈建华回忆道:"1990年上市时车间不足百人,谁能想到东莞基地日后会有2.3万员工?"
并购跃升
世纪之交的豪赌奠定霸业根基。1999年以700万美元收购英国Vax品牌,开启"买船出海"战略。2000年斥资1.06亿美元反购客户RYOBI电动工具业务,此后二十余年连续收购Milwaukee、Hoover等十余个国际品牌。"我们只聚焦电动工具与地板护理领域,"陈建华展示品牌矩阵图,"Milwaukee专注建筑工人,RYOBI主攻家庭DIY,差异化定位让并购品牌零失败。"
技术制胜
当同行深陷镍镉电池窠臼,东莞研发中心已启动锂电革命。五年攻坚将电池体积压缩40%,续航提升60%,2016年搭载AI系统的智能工具能根据使用场景自动调节功率。如今创科无绳工具占比达64%,锂电渗透率90%,2024年营收飙至146亿美元。东莞基地35%的产能中,高端产品线全数在此孵化。
双轮驱动
创科的逆袭密码在于"资本+技术"双轮驱动。并购不仅获取渠道,更全盘吸纳技术团队——Milwaukee美国工程师推动专业线毛利率提升8个百分点;东莞千名研发人员则与欧美团队协同,将图纸转化为20亿台年销量。当越南、墨西哥新厂应对贸易变局时,陈建华坚定表示:"东莞三十余年培育的人才链不可替代,这里仍是中国智造突围的样本车间。"
生产线上,机械臂正为电钻镌刻"Made in Dongguan"标识。从代工百万台电钻的香港小厂,到掌舵全球电动工具市场的巨轮,创科实业在东莞书写的传奇,恰是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