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东莞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与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版图迎来突破性重构。此次合作以"香港成果+滨海湾应用"为战略支点,直击AI技术产业化的核心痛点,在技术攻关、场景落地、人才培育等六大领域形成双向赋能的创新闭环。签约仪式上,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副总监姚兆明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推演,为这场跨城联动的产学研革命注入破局动能。
姚兆明在"滨海湾大讲堂"的专题演讲中,以香港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为切口,犀利指出当前国际创新赛道中安全治理体系的战略杠杆作用。通过解析香港大学正在推进的AI安全可信计算框架,他揭示了算法伦理审查机制与产业规模化发展之间的强关联性,并以新加坡AI治理沙盒制度为对标案例,提出构建跨境AI监管试验区的颠覆性构想。其关于"技术突围必须匹配制度突围"的核心论断,引发在场百余位政企学界代表的热烈讨论。
在产业协同层面,姚兆明直指莞港合作的战略纵深空间。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与滨海湾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的深度耦合,被其定义为"湾区AI生态圈的战略级接口"。通过拆解香港大学正在孵化的边缘计算AI芯片项目,他现场勾勒出"港大研发+东莞制造+湾区场景"的垂直整合路径,强调必须打破传统技术转移的线性模式,转而构建跨境联合实验室、离岸研发中心等非线性创新载体。其提出的"双城AI应用示范走廊"概念,包含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质检等六大攻坚方向,每个赛道均配套可量化的技术转化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框架中暗含制度创新的破冰信号。协议明确将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通"白名单"制度,在医疗影像分析、供应链金融等特定领域先行试点数据要素合规流动机制。姚兆明在闭门会议中透露,双方正在就AI专利的跨境确权、港深莞三地算力资源统筹配置等深水区课题展开技术攻关,计划在2026年前形成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样本。这种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捆绑推进的战略布局,或将重构大湾区数字经济的竞争规则。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