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区叠加"战略机遇下,东莞人大以破冰之势交出了改革深水区的年度答卷。2024年,常委会以立法创新为矛、监督实效为盾,在"百千万工程"主战场构筑起法治护城河。立法维度实现三大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首创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机制,填补历史文化保护立法空白;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破解12000家中小企业环保困局,入选省级法治创新标杆;城中村改造与茅洲河协同立法双轨并行,为城市更新注入法治动能。3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化身民意直通车,233条建议中92条直通立法文本,让法典镌刻民生温度。
监督战线呈现雷霆之势。531名代表以脚步丈量98个重大项目,137条建议直击建设堵点;"百千万工程"专题询问11连击叩响监督强音,财政投入与停车难题等硬骨头被摆上解剖台。司法监督领域更创新建立法检文件备案机制,相关经验获全国人大推介。
代表履职开启3.0模式。635个联络站化身民意枢纽,"码上见马上办"实现服务零时差;行业代表联络站精准对接服装、毛织产业痛点,3615件建议转化率达97.6%。33个"人大代表林"构筑170亩生态屏障,将绿美东莞从蓝图变为实景。创新案例频现莞式智慧:长安镇预算审查"全链条"监督斩获省级创新大奖,道滘"3+3"监督模式催生百里碧道生态蝶变。这些改革样本印证:基层治理创新的密码,正藏在人大的制度性突破之中。
莞讯网观点:东莞人大以立法破局、监督破题、代表破冰的三重奏,诠释了新时代地方权力机关的改革担当。其创新实践不仅为湾区城市治理提供了法治样本,更在制度性开放中探索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东莞路径。当立法直通车满载民意、监督利剑直指沉疴,这座制造业重镇正以法治化治理重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