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周至县,位于秦岭脚下,近三分之二面积被森林覆盖,土壤肥沃,粮食丰产,自古享有“金周至”的美誉。然而,这个拥有近70万户籍人口的县城,曾因产业路径不清、群众增收缓慢、信访高发,经济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后,一度失去往日的光彩。
近年来,周至县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匹“黑马”。2023年,周至县GDP同比增长7.9%,增速在陕西省排名前十;今年上半年,GDP增速更是达到11.1%,位居西安市第一。这座小县城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从“生态佳”到“生态+”,周至县的转变源于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以猕猴桃为主导的特色现代农业,以共建集贤园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美丽城乡为依托的全域旅游业。
在特色现代农业方面,“周至猕猴桃”已成为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八位、浆果类第一位。依靠猕猴桃、苗木等农业板块,周至县实现了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裕盛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甚至近千万元。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集贤产业园已成为西安市的标杆园区。130家企业入驻园区,产值超260亿元,2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去年,周至县工业增加值增速超20%,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8.8%,居西安市第一位。
在全域旅游业方面,周至县通过民宿、康养、露营等业态植入乡村,加之自行车比赛等多种赛事拉动,2023年接待游客1770.84万人次,综合收入67.35亿元,分别比2021年增长120.61%和128.38%。2024年,周至县还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二位、西北地区第一位。
周至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境内黑河水库年均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56%。在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处理上,周至县坚持绿色招商,即便产值大、纳税多的项目,只要不环保,也不予考虑。
然而,周至县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经济动能待增强。在秦岭生态保护和渭河生态红线划定的前提下,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尚需多元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增信建议,通过信息普查、确权登记等形式摸清生态产品底数,进行价值评估,让生态产品转化路径更加多元。
周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研究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商品属性,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推进价值核算应用;同时,也在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组织开展生态产品交易和招商。
在生态种植方面,周至县已带动全域进行生态种植,建起2680座冷库,成立电商企业382家,重点果区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19500元。部分园区的果品已远销欧洲。
周至县的绿色发展之路,正逐步显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的路径,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周至县的未来充满希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