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某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今年前8个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同比激增68.3%,但亮眼数据难掩产业链深层隐忧。记者调查发现,该市虽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组合拳吸引12家整车企业落户,形成涵盖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的完整产业链,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5%,高端IGBT芯片完全依赖进口。
行业分析师指出,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催生了"补贴依赖症",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与头部企业15%的平均水平形成鲜明对比。充电桩建设进度滞后更成发展掣肘,当前车桩比3.2:1的现状,导致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频现"抢桩大战"。值得注意的是,本土企业正尝试破局。某动力电池企业投入18亿元建设研究院,其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20Wh/kg,专利数量较三年前增长300%。市科技局近日启动"揭榜挂帅"机制,针对车规级芯片等35项"卡脖子"技术设立专项攻关基金。
莞讯网观点:产业狂飙突进时更需冷思考,唯有打破"政策温室"、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护城河,方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跨越式发展。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