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乃育/绘
在小严的记忆里,“放鞭炮”和“过大年”如同连体婴儿般密不可分,但是在今年,第一次,他一挂鞭炮都没有放。
年约28岁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北京生,北京长,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小严打小住在城南台基厂附近的胡同里,因为街道拆迁,前两年搬进了楼房。虽然住进了高楼,时代在变迁,过年的方式也添了许多新花样,但是在他看来,放鞭炮和逛庙会是他每年必不可少的过节项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也能驱赶晦气。每到新年,小严的哥哥姐姐们都会凑在奶奶家一起吃团圆饭过大年,而小严总是提前备好了满满一箱鞭炮和烟花等着他们一起放。姐姐们喜欢看五颜六色绽放的烟花,而他和哥哥最爱听鞭炮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听着就爽,就高兴。”小严说。
不过,爱放鞭炮的小严今年一挂鞭都没放。说起为什么,他指指天空,“你看,北京的蓝天真是越来越少了。”
从前两年开始,PM2.5这一以前很少听到、用到的专业气象词汇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北京也有了一个不那么顺耳的名号——“雾都”。小严每天都骑电动自行车去单位上班,走在路上的这半个多小时,使他对北京日益恶化空气状况感触颇深。他略带无奈地说,“蓝天的天数是越来越少,而大街上戴口罩的人是越来越多。网络上或手机上,调侃北京污染的段子也越来越多。”他有点想不起来自己小时候的北京是什么样的了。“我妈说,以前的人都没怎么听过‘霾’这个词,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天气就是霾,现在,这竟成了常用词汇。”小严说。
小严回忆起去年底他出差从外地回来,飞机在慢慢靠近首都国际机场,他透过小窗,看着灰蒙蒙笼罩下的北京,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而走出机舱的那一瞬间,他深吸一口空气,不知心理作用还是什么,仿佛真的闻到了一股味道。“那时我就想,再不保护环境,北京就真毁了,我们也毁了。”他说。
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大家的话题也没离不开放鞭炮。一大家子人里和小严想法相似的长辈有好几个。“少放点儿,减少污染,是对咱自己的负责。”小严的姑姑说。根据某都市报对居住在北京的人士的随机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全部115位受访者中,有七成人今年整个春节期间未购买烟花爆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购买烟花爆竹的受访者仅30人,占总数的26.09%。
马年除夕的晚上,小严和家人围坐在家里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外边已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了。今年第一次没买鞭炮,听人家放也挺好。火树银花不差我一束,碧海蓝天靠大家来共筑。”望着窗上映出的绚烂烟火,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打下了这么一句话。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