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李伟杰

市委“一号文”提出完善社会融合机制,切实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东莞步伐。 本报记者 蓝业佐 摄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除了“莞味浓”、“新意浓”、“惠企业”的特点,市委“一号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市委《意见》)的民生关切跃然纸上。市委“一号文”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指明了我市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方向。
今日本报推出主题为“厚民生”的“聚焦市委一号文”系列报道结束篇,市委政研室将围绕市委“一号文”涉及到的教育改革、社会养老、医药卫生、公共文化、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六个民生领域凸显出来的亮点,对市委“一号文”进行解读。
亮点1
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优化校际联盟合作模式,实现区域间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文件亮点】
优化校际联盟合作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区域间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化发展,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建立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解读】
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针对我市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够均衡问题,市委《意见》提出要优化校际联盟合作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惠共享,通过推进有东莞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和推广空间应用、资源应用、名师课堂、网络协作教研等功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
预计到2015年,我市将实现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班班通”,全市公办学校覆盖率达100%,民办学校达到90%以上。届时通过学校网络视频,全市普通中小学的学生坐在自己的学校,就可享受到东莞中学等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将弥补普通中小学与东莞中学等名校之间的教学差距,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另外,市委《意见》承接中央《决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相关精神,提出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接下来,我市将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引入先进职教资源,鼓励企业和市场主体兴办职业教育,以“引厂入校、校企共建技术研发室、冠名班”等多种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并探讨校企互认评价制度以及普高中职学分互换制度,继续做好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努力打造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符合东莞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案例】
1.我市在初中学校实施“1+1”结对帮扶合作,将全市32个镇街、松山湖分成7个校际联盟片区,在片区内实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口帮扶,促进片区内初中学校优质资源互惠共享、先进经验交流学习,实现共同提高。
2.东莞理工学校联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职教育连贯培养实验班”培养模式试点工作。试点实行连贯培养一体化教学计划,不分中高职阶段,学生经过5年学习后可获高职文凭。作为高职教育机制重要改革举措,中高职一体化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
3.我市于2013年8月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大规模应用试点单位,这意味着东莞与中央同步建设“教育云”,实现中央与东莞地方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后包括我市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所有中小学学生,只要登录“教育云”平台,就可观看全国名校特级教师讲课,借此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