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中国化工的脊梁——高分子化学专家毛炳权

万象   来源:

  

撑起中国化工的脊梁——高分子化学专家毛炳权

撑起中国化工的脊梁——高分子化学专家毛炳权

  ■1956年,毛炳权留学苏联归来,将一枚苏联共青团徽章送给母校莞中

撑起中国化工的脊梁——高分子化学专家毛炳权

  

撑起中国化工的脊梁——高分子化学专家毛炳权

  ■毛炳权(右一)与留学生在苏联莫斯科红场

  ■胡雪娜

  ◎人物简介

  毛炳权(1933-),祖籍东莞万江街道新和社区邦凹村。高分子化工专家,1995年5月毛炳权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和材料工程学部)院士。曾成功研发络合Ⅱ型催化剂,填补了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的空白,也奠定了中国聚丙烯催化技术基础,还研发出了N型高效聚丙烯催化剂和球形聚丙烯催化剂,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究聚丙烯

  填补我国空白

  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立足于技术革命的前沿,长期从事聚丙烯催化剂和聚烯烃聚合工艺的研究。聚丙烯是一种无味、无毒、不吸水、耐热、耐酸碱的热塑树脂,因所用催化剂的聚合工艺不同所得到的聚合物,如:注塑(机壳)、吹塑(薄膜)、管材、机械零件等,性能和用途各异。

  二十世纪70年代末,毛炳权成功研发络合Ⅱ型催化剂,填补了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的空白,也奠定了中国聚丙烯催化技术基础;80年代中期,毛炳权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型高效聚丙烯催化剂,打破国际垄断,确立了我国世界聚丙烯催化剂强者地位;90年代,毛炳权成功研发球形聚丙烯催化剂,使中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聚丙烯企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带头研制三类催化剂的第一发明人,毛炳权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01年以N催化剂为基础研究有密切关系的“聚丙烯环管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5月毛炳权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和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4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由香港慈善家创立的“何梁何利奖”旨在表彰我国顶尖科技人才,其中“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励在自然科学某一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

  “报效祖国”的

  坚定信念始终不变

  1933年11月,毛炳权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祖籍万江街道新和社区邦凹村。在成长道路上,毛炳权经历过幼年的坎坷、青年的幸运、壮年的辛酸与荣耀,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鲜花簇拥下,一个信念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报效祖国”。

  “七七事变”后,日寇从广东沿海登陆并占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生在小康家庭、本应过着幸福童年生活的毛炳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对“亡国奴”的深刻体会,让年幼的毛炳权明白了“祖国”对国人的含义。1945年日本投降,他回到县城读中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毛炳权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一位留学法国归来的老师曾告诉他,化学工业能生产出新中国国防和生产建设必不可少的炸药、化肥等产品,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转瞬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17岁的毛炳权热血沸腾,立志保家卫国,不顾年迈的祖父母劝阻,毅然选择了参军。经过半年的政治学习和新兵训练,小个子的他来到某部队的连队,成为一名文化教员。他曾说:“艰苦而紧张的部队生活,加速了我的成熟,让我懂得珍惜后来在国内外难得的学习机会,勉励我更加勤奋学习和工作。”

  1952年夏天,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在板门店谈判,国际形势有所缓和。新中国急需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毛炳权遵从组织安排,被输送到高等学校读书。他对化学工业有过朦胧的认识,到了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后,开始了他与化学工业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1953年,毛炳权因成绩优异,作为新中国早期的留学生,被保送到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在那里,他是学习最刻苦的学生,也是想方设法到当时苏联先进的化工企业参观实习的“有心人”。五年的学习期间,他每门课都考取5分,毕业前还向苏联高分子方面核心学术期刊《高分子化合物》上投稿论文两篇(1960年在该刊发表)。而这些努力,都为他以后的几十年间在高分子领域取得辉煌的成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59年,满怀报国之志的毛炳权婉谢了导师提出留下当研究生的要求,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始了他科技报国的漫漫之路。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