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暨招才引智大会开幕典礼,在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2013年11月27日,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从国家科技部负责人手中接过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牌匾。
回溯改革开放之初,东莞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依靠土地资源和低端劳动力资源,迅速从一个农业小县发展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名城。然而,以资源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显颓势,建立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下东莞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东莞围绕建设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示范区、争当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市的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全面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有力推进了创新型经济强市建设,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1 “科技东莞”工程 新一轮科技政策以“1 5 8”的形式基本建立
提起东莞的科技创新,绕不过“科技东莞”工程。早在2006年,东莞就已经意识到,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对于东莞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2006年7月,东莞市正式启动实施“科技东莞”,明确了东莞市“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模式、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突破口、以产学研合作为着力点、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道路。
“十二五”期间,东莞市财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每年“科技东莞”工程资金增加至20亿元,连续5年共投入100亿元,重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规划,新一轮的“科技东莞”工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政策先行。“十一五”期间,东莞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形成了以《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为核心的“1 N”政策体系。其中“1”是指2006年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正式掀开了“科技东莞”工程的序幕;“N” 则是指市科技、经信、财政等有关部门为了贯彻落实该《意见》,结合各自职能,重点针对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科技合作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财政科技投入与使用绩效评估、招标采购推进企业资助创新、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陆续出台《东莞市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实施办法》等30多项配套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
去年以来,按照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完善“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政策的意见》,市科技局等部门牵头制定了系列政策作为落地配套政策,。其中“1”是指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完善“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政策的意见》;“5”是指5个专门用于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政策办法,包括《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办法》、《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专家评审管理办法》、《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问责暂行办法》、《东莞市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负责立项管理的项目,制定了各项目的资助办法。其中科技部门已经重新修订出台了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促进资助、创新型企业培育认定、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配套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促进LED产业发展的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8个政策。
关键词2 高新技术产业 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已超过32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近几年,东莞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已经超过3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4%。在东莞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平均速度,已经成为东莞经济的新增长极。
高新技术企业井喷式增加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表征之一。 2013年10月24日,广东省科技厅公示了2013年全省第二批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名单,东莞111家企业再次列入榜单。目前,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节节攀升。加上东莞已有的5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一批拟认定83家企业,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直接攀升到700家以上。
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成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东莞坚持以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项目立项及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4.96亿元,同比增加20.6% ,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快9.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04.56亿元,同比增长15.8% ,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0.4% 。
东莞还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科技、高效装备加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自动化,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组建了15家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