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东莞“两会”召开。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共出现49次便可看出,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东莞,深化改革已是鼓点正急。
“东莞企业有些项目从立项到拿到审批,需260个工作日。在苏州,这样的审批程序只需要1/4的时间,相比之下我们的行政效率太低了。”1月5日下午,东莞市政协常委、广东省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老总何思模“炮轰”行政效率,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政府提高效率的公众期待,成了“两会”的最强音。
事实说明,不仅是企业家焦急,政府官员也很“窝火”。面对代表委员们的吐槽,东莞市长袁宝成说,“遇到这种事情,我是非常火!”而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国英则直言,“我在政府工作10年,我也不太满意政府行政效率”。如此种种,都凸显出行政效率改革大有空间可挖。
可以说,行政审批是企业投资首道“关口”,也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来看,诸如审批流程繁杂、监管部门过多、行政性审批收费太贵等问题,依然频繁出现在“两会”小组讨论现场及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提案中。对于这些声音的吸收与考量,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改革决心。
改革往往意味着对寻租空间的进一步挤压。“两会”期间,一名担任某镇商会会长的市人大代表表示,由于东莞的消防行政审批权不归地方政府管理,所以导致审批效率低下,而且背后还滋生着收钱办事的潜规则。尽管消防部门对此表示“零容忍”,但云遮雾绕的乱象背后,更令人忧心改革的刀子是否足够锋利?
去年以来,东莞通过商事登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措施,努力实现营商环境“加一”、综合成本“减一”,增创体制机制发展新优势。尤其作为全国首个全市范围开展商事登记改革的地级市,东莞在现有体制框架下进行“微创式”改革,形成了便捷登记、审批提速与协同监管“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以此激活市场活力,东莞市场主体数量跃升至全省地级市第一名。改革的精神在这座城市风云激荡。
如今,外部给东莞提供的动力有限,东莞更多依靠的是一种内生的力量——深化改革正是对此的最好回应,也直接关联营商环境的改善。而倒逼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府效率,必然是新一轮改革的刀锋所向。
当然,也有好的消息传来。上周有官员称,东莞社会投资现在全面放开,以前社会投资有审批制、核准制,现在改为备案制。这一改变使得未来民间投资非常简便,对释放民间投资是非常大的利好。接下来,东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要“马不停蹄”。
1月7日,袁宝成透露,东莞即将出台详细方案,规范政府行政审批流程。“新出台的方案将规定,原则上是一次性告知清楚,所有流程都要砍,很多流程不需要批就不批。”就如《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改革前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莞之路,尽在脚下。朱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