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老有所依还要有所乐 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

万象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天下  2014-01-10 11:53:26

目前在东莞,户籍老人养老方式呈现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化发展态势。

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多位委员建议, 建社区兴趣特长培训中心、老年人心理咨询门诊 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达25.8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14.12%,大大超过了10%的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将增至28万余人。在本次东莞“两会”中,有7份政协委员提案“不约而同”地涉及养老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加大对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心理需求的重视,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成立社区兴趣特长培训中心;重视老年人心理关爱,培训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人员,完善心理理疗网络;搭建“老有所为”平台,让老人继续发挥余热。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东莞户籍老人的养老金标准和医保待遇不断提高,为老人晚年生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但是,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重视仍远远不够。

  养老方式将逐渐形成“9073”模式

  在东莞,由于“老人住敬老院是子女不孝顺”这一传统观念盛行,多数老人都选择在家养老,从而导致目前公办养老院床位空置率高企。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共30多家,养老床位超过4000张,其中床位数最多的镇街敬老院,床位空置率达50%。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人还是愿意在家养老。”市老龄办负责人介绍。为此,2006年起东莞开始试点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出资聘请“4050”人员,为社区里高龄和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打扫卫生、代买油买米等服务。眼下,居家养老服务正越来越受到老人的青睐,已成为养老机构和家庭照顾之外,养老方式的又一有力补充。

  去年,全市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老人达到5000人,今年的目标是使11000名老人能享受到该项服务。到2015年,东莞将基本实现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针对东莞老年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市民政部门提出,今后东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围绕“9073”模式展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小区提供日间照料或小区托老所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

  养老金、医保待遇不断提高

  64岁的森叔家住莞城,早年离异,4年前唯一的儿子也离世,他成为失独老人。不过,令他欣慰的是,晚年生活至少无忧。森叔有胃病、腰肌劳损、头疼,每次去医院,也总要花掉数百元。他说,“好在医药费大部分都可以报销,每次花几百元钱,自己只需掏几十元。”

  市社保局介绍,符合享受退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户籍老人,其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要比一般人员高出5%。例如,在特定门诊保险方面,享受退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老人也可报销80%;而参保老人若因疾病住院,符合条件均可享受住院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最高达100%。

  此外,去年初,东莞对2012年12月31日前(含本日)已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含企业退休人员和村社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东莞农村居民平均养老金标准,是国家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的10倍以上。而在去年10月,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和村(社区)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最低保障线分别提高到680元/人·月和510元/人·月。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东莞户籍老人虽拥有完善的物质保障和多样的养老方式,但精神文化需求却往往未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在今年“两会”中,就有7位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养老话题,而其中6份提案均涉及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话题。

  “目前我市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主要集中在早晚散步、打麻将、跳广场舞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活动内容单一。只在一些重大节日或庆祝日组织活动,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市政协委员赵炳坤表示。

  “当人步入老年之后,生理以及工作环境的转变,很容易让老年人滋生不适应感,使其在思想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焦虑恐慌型的、孤独落寞型的。”市政协委员宋媛则关注到了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她指出,正是基于老年人到暮年的特殊心理状态,更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

1,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