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医疗卫生组讨论时,政协委员、东华医院院长李镜波呼吁说,东莞应当共同打造无医闹城市。
李镜波说,对于老百姓来说,医疗环境非常重要,根据广东省医调委的统计,广东每年发生2.5万-3万起医疗纠纷事件,占全国总数的1/8。也就是说,全国每发生8起医疗纠纷,就有一起是广东的。
而东莞也是医疗纠纷大户。李镜波介绍说,东莞在2009年—2011年医疗纠纷755例,上升到医闹的有118例,这对医院、医生、患者来说,都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现在的医疗纠纷、医疗赔偿,似乎已经形成了‘死循环’”,李镜波说,在东莞,每年因为医疗纠纷赔偿出100万元以上的就有数家大型医院。由于不少医闹都有着不法人员的参与。李镜波说,这种赔偿就是让国家的钱流入了不法分子的口袋。
随着医闹事件的增长,李镜波呼吁,希望医闹的现象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他建议,最好每个公安分局都有一名局长或副局长“挂帅”,作为处理医闹事件的责任人,与医院共同维护良好的就医环境。
“社区医疗发展趋缓,我认为应当转换观念”,在参与讨论时,政协委员、东莞市社保局副局长张亚林建议,应当提高基层医疗的能力建设。
张亚林说,根据调研,社区医疗机构近几年发展进入了平台期,这与东莞产业结构有关,也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关。
他说,目前从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来看,首先社区的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居民就医时觉得社区医生“看不好病”;其次,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量不仅没有上升,这几年还降低了;此外,东莞社区医疗技术人员“留不住”,他说,不少医生都流失到了深圳等邻近地市,东莞成了为周边城市培养社卫人员的“黄埔军校”。
张亚林说,要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仅仅靠一个机构、一个单位,而是要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
“我认为,提倡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是错误的”,张亚林说,社区医疗机构不是仅仅看“小病”的地方,而是提供医疗保健综合服务的机构,还具有分诊作用。形象的比喻是,社区医疗机构是“健康顾问”,是居民健康质量的保障。
张亚林建议,社区医疗应当从坐诊的方式,转为将服务放到基层去。此外,社区、医院的服务应当形成网络,资源共享,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检查、诊疗,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