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政府解读新年1号文
新年伊始,东莞就出台了市政府1号文,提出年内用50条措施来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所涉及的年度扶持资金和减负资金高达101.8亿元。1月2日上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任务。
市委常务、常务副市长梁国英介绍,一号文共分为十个部分,提出了“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三大行动,强化三大支撑”的总体架构,共50条扶持措施。
他着重介绍了第二条措施:“要把东莞打造成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继续阶段性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单位费率下调政策,暂缓调升社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维持11%的费率至2014年12月),逐步扩大‘营改增’改革试点行业范围,堤围防护费按现行征收标准下调20%,对月营业额2万元以下的中小微企业免征堤围防护费,实行‘封顶’征收堤围防护费,落实国家、省取消、免征、降低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
梁国英说,仅“继续阶段性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单位费率下调政策,暂缓调升社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一年就可为全市企业减负14亿元。
东莞是否要“赶人”?
解答1
《意见》的第九条扶持政策提出,要资助企业推行“机器换人”,提高产业自动化水平,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机械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进行智能技术改造。此举是否意味着东莞要淘汰一些低学历、纯手工生产的外来务工人员呢?
对于羊城晚报的这个疑问,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美良并未给予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机器换人”的重点是想推动设备自动化,特别是数控设备能够普及。东莞制造业里面有大量的机械设备,今年全市将有5000台设备升级成数控化的产品,而科技部门也为此专门安排了1200万元资金来鼓励企业进行改造。“我们认为,‘机器换人’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解决一些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例如,大朗的毛织数控设备,一台机器就可以替代8个工人。”
凯励电子厂是东坑镇的一家电子企业,他们已经尝到了自动化的甜头。自从引进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后,不但公司用工需求由此前的2500多人减少到了700多人,公司产量还提升了30%以上。这个变化只能让一些同行“羡慕嫉妒恨”,镇内一家小型电子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我们现在的生产还是更多地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太高。现在的自动化设备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一个车间配套下来将近百万元,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根本想都不要想。”
抛弃传统制造业?
解答2
东莞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意见》给出了答案——发展电气机械、通信设备、新能源和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对于家具、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文中并未提及。这是不是预示着今后先进制造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呢?而市委市政府又将如何考虑两者在经济中的权重呢?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技术,并不是说我们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外经贸局副局长蔡康说,传统产业过去一直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值,对东莞来说都很重要。但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需要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的技术,更有效率的方向去迈进,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符合东莞今后的发展方向。“纺织服装、家具、制鞋等传统制造业,现在不是要淘汰他们,而是想着该怎样升级他们。接下来,东莞一方面会引导更多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会花大力气改造传统产业,让他们在东莞有更多的发展。”
东莞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力争到2017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民营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37%、27%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600亿元,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超过2.42%,千亿元产业达到3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47家以上,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4家以上,东莞从制造业大市成为制造业强市。
记者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