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李医生,你明天坐诊吗?我过去找你。”“李医生,过来帮我老伴量量血压吧”……
在东城柏洲边社区、峡口社区闲逛时,常能够听到居民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位“李医生”,他不是明星,却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他的名字叫李育谦。
2010年7月1日,东城街道柏洲边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从这一天开始,李育谦和公共卫生医生、护士组成了一个全科医生团队,承担起了柏洲边社区和峡口社区居民们的“家庭医生”。
除平时坐诊外,他们每周都会到居民家中,为老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残疾人等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咨询、产后访视等服务。
目前,东城有这样的全科医生团队54个,南城有38个。今年,东莞正式试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也就是说,到时,将有全科医生与居民直接形成契约关系,促成捆绑服务,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同时,还将为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家庭,所有家人的健康都会有医生跟踪,定期得到检查,而且,一个电话,还可请医生上门为老幼孕残患者提供应急服务。例如,老人不慎摔倒,“家庭医生”接到电话后,会立即上门指导,并协助送老人上医院。
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办主任朱海清说,由于医生必须在医疗机构看病,因此,所有家庭医生上门,目前只是做健康管理和一些应急处理。
“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公共卫生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平均每周都会上门去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主要是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老年人疾病管理、儿童保健、新生儿访视、精神病管理等。
一些特殊人群有需求,也可以打电话来,社区医生会上门。由于人员配备有限,服务主要针对行动不便的人、慢性病患者,或者有紧急需求的人。
比如,有居民突发疾病,社区医生会过去,需要住院的,会联系医院转诊,如果能在社区解决的,就会将患者接回门诊去治疗。
由于医生必须在医疗机构看病,因此,所有家庭医生上门,目前只是做健康管理和一些应急处理。
——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办主任朱海清
90岁阿婆的“家庭医生”
李育谦的全科医生团队除了上门做检查,还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随时跟踪
“穿上红马甲,带上医疗箱,我们今天要去西边围村,看看两位老人家,前几天那位阿公的血压有点高,这段时间天气太冷,怕反复,要过去瞧一下。”12月20日下午3点,李育谦穿上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统一工作装后,叫上一名公共卫生医生、一名护士出发了。
步行过去的路上,李育谦一直在和队友交流服务对象的信息,“两位老人家都是高龄了,苏阿婆85岁了,李阿公90岁了,一直独居,都有高血压病,阿婆驼背很严重,阿公有骨质疏松,行动不是很方便。”
对于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李育谦详熟于心。
说话间,不到10分钟,李育谦和队友们已来到了西边围村28号的居民家门口。“阿婆,在家吗?”李育谦敲门后,一位驼背已近90°的老婆婆立即笑脸迎了上来,并四处找寻凳子,“快进来,快进来,坐啊,坐啊”。
对于李育谦一行人的造访,苏阿婆并不惊讶。
“最近气温低,血压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没有,我们来帮你们看看。”一听医生说这话,苏阿婆便开始脱去外套,熟练地卷起了袖子,“好好,谢谢。”
李育谦先是拿起听诊器贴在阿婆的胸口,“心跳78次/分,正常,老人一直心肺功能不好,这个要注意。”
随后,他拿出血压计,再帮苏阿婆测血压,“140/70,血压是正常的。最近,大便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一日一次?”“有,这段时间比较正常”。
检查期间,一位老公公从卧室出来了,见到医生,同样一脸笑容。“阿公听力不好,前几天血压也比较高,而且,还有肺气肿,前段时间还输液了,最近才好。”李育谦叮嘱随行的护士,“除了量血压,今天还测个血糖。”
血压130/80,正常。血糖,餐后四小时6mmol/L ,正常。
“前段时间,他总是忘记吃药,我就每天都叮嘱,现在每天都准时吃药了。”一旁的苏阿婆向医生补充老伴的近况。
大约20分钟,整个检查结束,“这次检查,整体情况都比较好。”一旁的护士将结果登记在册,“回去之后,我们会将健康信息录入到他们的健康档案,然后随时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