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打造高新农业项目现代农业园
12月21日,雨后的东坑放晴了,东坑农业园里一片青翠欲滴。走进园区,成片的台湾莲雾、铁皮石斛、花卉如同园区内静谧的滩美湖湖水一般映入眼帘。这是一座通过统筹土地、发展集聚化农业、打造高新农业项目而成长起来的现代农业园。
东坑农业园是东莞全市首批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和首个开园的园区。东莞规划从2006年起,全市分批确立了14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市财政前5年投资4亿元,镇街财政投入6亿元,共计10亿元。如今,许多农业产业园都已经倒在成长的路上,或沉静在现代都市的尘嚣中,唯有占地只有约23平方公里的东坑,在现代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路上,依然默默坚守现代农业的青翠,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这一座现代农业园区正是东坑的“绿肺”工程,也是东坑镇委书记张耀洪眼中的绿色经济平台。
投入近1.8亿元、规划总面积4500多亩的东坑农业园毗邻寒溪河畔,东西两翼与常平、横沥两镇接壤,园区农保耕地源于解放初期兴修水利和围滩造田,素有“寒溪湾畔绿明珠”之美誉。东坑农业园于2010年10月开园启用。2012年被省农业厅评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2013年获国家农业部、旅游局联合颁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这一点,让东莞众多农业园的同行者望尘莫及。
东坑在未来将如何继续探索推动现代都市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和经营特色化,进一步培育东坑农业园新的增长点和增强竞争核心?这正是时代和东莞留给东坑的莫大期待。
1.园区前身 “香饽饽”曾是内涝地
卢妙霞是东莞市东坑镇经济联合总社的总经理,也是土生土长的东坑人。在她印象中,东坑农业园的前身曾是一片低洼内涝地,到处污水横流。如今优美的滩美湖在当时还是一处广阔的水塘,众多养猪场镶嵌田间,一到雨季的暴雨来临,雨水便会把连片的农作物淹没,造成减产或颗粒无收。在这样的困境中,村民选择放弃耕作转而把土地租给代耕农。
“当时村民是以每年每亩700元的价格把土地租给代耕农。”卢妙霞说,村民这样的转租也并没能让村民和东坑政府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由于代耕农多是在田边搭棚居住,一到雨季,翻滚的洪水便会自四面八方涌来,把代耕农和连绵的土地淹没。所以,东坑政府在每年的雨季都要安排工作人员,疏导他们撤离。
在这些工作人员中,陈进良是最深有感触的一个。他现在是东莞市东坑镇经济联合总社旗下的东莞市东农投资有限公司的经理,两年多前,他曾出任东坑镇水利所所长多年。在东坑农业园建成以前,每年雨季暴雨天气,他都是东坑镇政府中最忙的一个人。
“在暴雨天忙得不亦乐乎,已是常事。”陈进良说,水利所是政府处理暴雨应急的几大部门之一,他们要赶到田间疏散代耕农,把代耕农们安置在学校或者村委会里,还要给他们买盒饭。最让他记忆犹新的一次,是有一晚天降暴雨电闪雷鸣,他和同事前去疏散代耕农,但人们不肯走,费尽不少口舌,最后又是恳求又是承诺免租金,代耕农们才最终撤离。
“当时代耕农的安全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卢妙霞说,东坑政府在2006年综合了多种因素,决定忍痛从有限的土地资源里,首期统筹了3077亩,由此拉开了东坑建设农业园的序幕。通过农业园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解决了这片土地的内涝和人员安全问题,还可以处理荒废土地、解决污染和美化环境。
12月21日当天,当记者踏上东坑农业园那一条条平坦而宽广马路、眼里装满一幕幕生机勃勃的景象时,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卢妙霞刚刚言及的曾经污水横流的内涝地。规划和发展的力量真的是让人敬畏。
据卢妙霞介绍,东坑农业园目前主要分为滩美湖及绿道游览区、休闲活动区、垂钓区、亲子农场区、四季果园区、葡萄种植区、莲雾种植区、火龙果种植区、石斛种植区、花卉种植区等十大区域,已建成标准化农田1009亩、标准化鱼塘570亩、自动喷淋耕地868亩、现代化温室大棚170亩,园区主干道路14条总长17公里,道路林网21公里,供水截污渠道8.5公里,环堤环湖绿道4.8公里。
2.土地统筹 “东坑模式”已成范本
“东坑农业园在东坑本土民间评价非常高。”卢妙霞在出任东莞市东坑镇经济联合总社总经理之前,曾出任该镇井美村的书记。
2006年,东坑提出农业园的规划。当时东坑政府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采用统筹和租赁两种方式,以每年1300元一亩的价格作为失耕费补回给村民,将土地连片租过来。由于相比于村民之前租给代耕农时,只有每年700元一亩,价格已是相当具有吸引力,当时村民普遍配合,土地统筹工作并没有花太多功夫。
2009年,东坑成立东莞市东农投资有限公司,再度发力统筹约1500亩土地,使东坑农业园的规划总面积达到4500多亩。从2006年开始到此,东坑农业园汇集坑美、塔岗、新门楼、寮边头、井美、凤大等6个村的耕地动工开发,园区也于2010年10月开园启用。
从2013年开始,村民的失耕费也由原来的每年1300元一亩,增加到每年1800元一亩。东坑土地的统筹发展,让村民的收益实现了上浮,也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使得东坑农业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更广大群众的拥护。
卢妙霞认为,村民从东坑农业园的身上收益的不单单是经济上,美好的环境正在改善着他们的生活。如今,许多东坑的村民在茶余饭后都已经不用跑去松山湖散步,而是更习惯来到家门口这一座环境优美的农业园里休闲。来到东坑农业园休闲的,也还不单单只有东坑的村民,这里也已经成为周边镇街的广大市民热衷前往的一处都市静土。
如今,东坑农业园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经营管理以及休闲功能开发等方面,已经成为东莞市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与样板基地。
据悉,东坑农业园一直坚持农业服务城市、依托城市、融入城市的基本定位,在发挥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农民就业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开发农业的平衡生态、优化环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拓展功能。
在今年7月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土地管理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东莞拿到很多荣誉——2014年度全省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中排名第一、荣获一等奖,耕地保护考核三等奖,“三旧”改造考核三等奖,土地执法监察考核通报表扬。其中,东莞在农用地统筹方面,整合零散耕地,实现耕地保护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了东坑农业园、桥头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示范性农业园。
东坑统筹土地的经验和做法,已经成为东莞在整合零散耕地、实现耕地保护向规模经营集中方面,可以示范全省的一根有力支柱。
3.园区红利
绿色经济呼之欲出
卢妙霞告诉记者,尽管东坑农业园的建设开始于2006年,但园区真正大搞投入是在2010年之后。随着2010年园区一批基础设施的兴建或建成,东坑农业园自此才真正发力。特别是按照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的打造“精品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上,东坑农业园更是朝着“精”和“特”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绿色经济已呼之欲出。
卢妙霞说,东坑农业园在2010年10月开园启用后,面对陌生的市场环境,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实施帮扶带动、重视人才培训,快速在经营上打开突破口,取得明显成效。在东坑政府的帮助下,园区先后引进广东国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喜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东莞市粮作花卉研究所、莞苗农林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农业企业进驻,大力发展台湾莲雾、红肉火龙果、铁皮石斛、名贵花卉等名优特种植产业。
“园区经营采用一部分让人承包,一部分自主经营的模式。”据卢妙霞介绍,东坑农业园在依托该镇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方面,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本地“小萝卜”、“大冬瓜”、“大白菜”生产,同时以独特传统加工方法制成小萝卜干(东坑阴菜)、冬瓜干、白菜干,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坑三宝”特产品牌。
2014年以来,东坑农业园在发掘生态旅游休闲需求旺盛的特点和优势方面,重点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及展示示范型的观光农业。目前,东坑农业园内设有四季果园核心景观区及亲子农村农事体验区,已成为东莞市民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以及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东坑农业园在实施帮扶带动方面,推行“标准化基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模式,采取统种分管的形式,支持带动市、内外农民就业创业,帮助农民增收。据统计,东坑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185户,吸纳解决农民就业人数280人,其中本地农民就业人数215人。
经过近两年来的发展完善,现时,东坑农业园已种植铁皮石斛100亩,每年每亩收成约300公斤,每公斤2400元,年产值约7200万元;优质葡萄品种118亩,葡萄每年收成两次,夏葡萄亩产约1250公斤,冬葡萄亩产约750公斤,根据品种不同定价为40元—60元/公斤,年产值约1200万元;莲雾88.7亩,每亩年产果实约1500公斤,每公斤50元,年产值约665万元;花卉培育大棚2.01万平方米,红掌棚花卉收入约300万元,兰花棚收入约350万元,年产值约650万元。
“园区虽仍处于稳步向上阶段,但其绿色经济早已呼之欲出。”卢妙霞说,东坑这个休闲“绿肺”周边,随处可见的商机也已悄然涌动。
据她介绍,碧桂园等三个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楼盘,早已在园区的身旁拔地而起并大卖。在2011年左右落户东坑井美村的爱玛电动车,也在园区的西门入口处拿地增资扩产。
4.未来之路 “以园养园”是发展方向
“园区要进一步增加停车场和饮食配套,进一步将已入园的商家集聚起来规划处旅游参观点。”卢妙霞已经做好了东坑农业园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早日实现‘以园养园’这是东坑农业园未来几年的方向。”她说,未来将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把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护生态“三生”高度结合,全面发挥农业在保护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科普教育、开拓观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据悉,在未来的发展中,东坑农业园将逐步把葡萄、莲雾、石斛、亲子农场等区域进行整合,推出农耕文化长廊、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等生态旅游和文化娱乐项目。并以四季果园为中心,吸引周边农民及入园企业,共同搭建一个以有机蔬果、东坑特产、名贵中药为主要产品的销售平台,带动园区商业氛围。最终将农业园打造成为一个汇集高新农业生产、乡村生态旅游、市民生活休闲的复合型、多元化的精品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园将致力建设绿色银行,强化生态职能。”卢妙霞说,采取见缝插绿的方式,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
在做好市场调研评估的基础上,购买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名贵乔木,努力打造名贵乔木种植基地,力争乔木种植10年后价值增长10倍,建设好农业园的“绿色银行”。通过种植绿化苗木和水草,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多渠道拓展园区绿化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心肺”功能。
同时,借助二月初二“卖身节”名片,组建营销团队,对五黑鸡、腊味、莲雾、蔬菜、“东坑三宝”等生态农产品进行重新包装、策划,再推向市场,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销售一条街,切实提升农产品销售量。继续建立健全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制度,优化公司市场化经营方式,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发展后劲,增强企业生命力。
还将扩大生态旅游的对外宣传,发挥好园区科普教育职能,继续加强四季果园、亲子农场、钓鱼场的建设,达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增设“一平台三基地”,即以生产二部为集聚平台,打造科普教育、运动拓展以及苗木花海三大基地,力争成为市内有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还要联合农业办等职能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深入研究中央、省、市的相关优惠政策,设法争取更多上级补助,借力发展园区建设。经过整合现有资源,对园区项目的再包装,争取更多民间资本投入,主动寻求银行融资,科学规划贷款进度,保证园区建设资金充足,减少对政府投资的依赖。
如果说,名贵的乔木种植将是东坑农业园的“绿色银行”,那么,东坑农业园的未来转身一定会成为带动和辐射东坑全镇发展的“绿色银行”。
■观点
东坑镇委书记张耀洪:
东坑农业园重点培育发展三大特色产业
东坑在2015年要加大投入完善东坑农业园的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园区“十大基地”,擦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国字号招牌。同时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经营效益、推进产研结合,先后引进了16家综合实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农业企业及1家市级农业科研机构,重点培育发展名优花卉乔木、名贵中草药材、精品水果等三大特色产业。东坑在未来将进一步把农业园发展和三古文化相结合,积极打造休闲旅游新“卖点”。
东莞市东坑镇经济联合总社总经理卢妙霞:
争取早日实现“以园养园”
东坑农业园对社会的贡献是一笔不可评估的财富。但单从经济角度上考虑,它一年公益性的维护费达到350万元,在面对目前收入不大的情况下,压力确实比较大。争取早日做大、做强,实现“以园养园”的初步目标。
■记者手记
东莞农业园须再加油
东莞当年规划建设一批农业园,这是好事,农业集约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件好事风光一时,如今大浪淘沙,仅剩下几颗真正算得上耀眼的硕果。东坑农业园和桥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幸好不负众望,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并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挑起拓展经济新增长点的担子。
从2006年起,东莞全市分批确立了14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到2011年8月,全市真正建成开园的仅有三个农业园。面对当时农业园在普遍面临着招商或征地难的困境,2011年,东莞有媒体分析总结出四大“障碍”:土地统筹遇阻、园区规划朝令夕改、镇街的领导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土地政策瓶颈制约企业投资热情。
一窝蜂而上的事情,难免会出现局部不适,然后变成一缕尴尬。因为实际情况像一把“杀猪刀”,很容易就能磨灭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一定会是每一个人或者每一地区都能做到。
时代在发展,政府的优势资源要往尽力向善行者的身上倾斜,找到更适合本镇街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未来的路依旧漫长,但东坑农业园从未中断发展,一直带着我们的希望如骏马在奔腾。(记者 黄万全 孙俊杰)(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