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的水乡一体化,必定是一个合作过程,现在就是要做好一个制度设计,合理的付出要给一个合理的回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东莞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32个镇街百花齐放,出现了“一镇一产业”的产业格局。而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东莞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艰难地转型升级。
在李惠武看来,东莞“一镇一产业”的格局,导致土地、行政资源分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这段时间以来,东莞推行“三重”建设、推进水乡一体化进程,目的是把镇街分散的力量扭成一股绳,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李惠武说,今年以来,东莞以大项目、园区作为驱动,取得不错的成绩。转型升级主要依靠企业,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要给太多的压力,而要给更多的时间。
大项目、名企业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对于东莞来说,可谓记忆犹新。时隔五年,今年东莞GDP预计达到5500亿元,增速为9.7%。今年东莞的表现如何?
李惠武:东莞的总体表现不错。在金融危机之前,东莞就先知先觉地提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而国际金融危机是催化剂,加快了东莞转型升级的步伐。今年以来,东莞以产业园区、大项目建设为驱动,带动经济的发展。
记者:一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东莞,突然发力推进“三重”建设,着力引进了粤海等巨无霸项目。你认为这种策略,能否加快东莞转型升级?
李惠武:可以说,“三重”建设代表着东莞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东莞处于广深两座城市之间,利用其自身的区域、成本优势,承接港台等地转移的产业,从而形成了“洼地效应”,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是来什么产业,东莞就承接什么产业,因此城市的产业特色不明显、自主程度不高。
现在东莞土地越来越少了,不能再无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承接金融、高科技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项目,调整产业结构。
记者:不少人困惑的是,东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如相邻的广深,能否真正吸引到大项目呢?
李惠武:相比广深等一线城市,东莞也有自身的优势。例如,产业完善的配套,成熟的企业运作团队,多年积累的民进资本以及不错的营商环境,这些都可以成为引进大项目的竞争优势。
之前,东莞搭建松山湖、生态园等产业园区平台,目的是节约使用土地,集聚高新产业,也为“三重”的发展留下了时间和空间。东莞凭借自身的产业基层,配套设置,以及产业精细的分工,可以成为大项目的配套设施。
记者:多年来,让东莞感到尴尬的是,像深圳、佛山一个大企业一年的产值,几乎可以抵上东莞GDP的五分之一。大项目能否免去东莞的尴尬?
李惠武:深圳华为,佛山美的、格兰仕等大企业,也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才成为品牌大企业的。品牌大企业的培育就像实现转型升级一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可能靠一个企业去实现,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
1,